提高“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提高“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张琼鸥

张琼鸥

摘要: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音乐是舞蹈灵魂,舞蹈脱离了音乐就只是单纯的机械运动,但舞蹈的直观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目前这一模块不能全面普及,需要音乐教师努力探索,将音乐与舞蹈模块有机结合。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有效性;思考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修养也不可忽视。”目前许多高中生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其中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认为它是一门高雅艺术,但由于知之甚少则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舞蹈,干脆就不闻不问。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给学生欣赏过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反应良好,常常会有“冷场”的现象,甚至还会有学生觉得表现情景、语言、内心等舞蹈动作很滑稽很无聊,这足以看出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学生还不懂得如何欣赏舞蹈。

舞蹈教育实际上是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据说在古希腊,“雅典的青年人到十六岁为止的全部教育就是舞蹈。”正所谓“舞以宣情,”舞蹈能使人受到感染,激发情绪,振奋精神。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中按照课标的标准,注意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美。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舞蹈和舞剧欣赏”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注重舞蹈作品选材

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思想主题的好坏,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讲解舞蹈作品之前,首先要严格的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筛选,所选择的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还应注意选择的舞蹈作品的舞蹈音乐是否比较容易理解,使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从音乐的角度理解舞蹈,也能从舞蹈的语言中感受音乐,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按照这一宗旨,我选择了国家广电总局发行的《中国影视舞台艺术精品选》系列光盘“舞蹈”部分,和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系列的部分优秀作品,每堂课选择其中2—3个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有了,但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针对每一个作品,我尽可能搜集最完善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体会为学生作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都是有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这样一个目的。

比如在欣赏军旅舞蹈作品《走·跑·跳》时,先将作品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曾经军训过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谈谈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反复播放作品,在播放过程中讲解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军事训练动作的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它通过当代军人在艰苦的军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歌颂了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二、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概念

舞蹈从风格特点来区分可以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蹈。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又可区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每一种舞蹈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因此,让学生了解、掌握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舞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一些概念或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根据中学生对舞蹈知识欠缺,但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作品,并结合作品中所出现的生动实例,深入浅出的将概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更感兴趣地学习与掌握,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更深一层。

比如,在欣赏舞蹈作品《海燕》和《小溪?江河?大海》过程中,我们把什么是舞蹈主题、舞蹈构图的概念结合到作品中去进行讲解,这样,在愉快的欣赏过程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已经掌握了关于舞蹈和舞剧的很多概念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

此外,在内容安排上和知识的讲授中,应注意作品之间的衔接,让学生有层次的欣赏。

三、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舞蹈

舞蹈艺术是集音乐、美术、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熟悉和了解舞蹈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的知识,所以在舞蹈作品赏析时要多方面进行点评。

首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了音乐,舞蹈往往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我国古代乐论指出:“舞蹈,乐之容也。”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气质,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与表现力。欣赏舞蹈当中的音乐有助于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而观看音乐当中的舞蹈有助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无论对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提高过程。比如,欣赏舞剧《二泉映月》,舞剧凄美的背景音乐将舞蹈烘托地惟妙惟肖,音乐此起彼伏的旋律震撼每个观众的心灵,催人泪下。

其次,舞蹈当中的舞美设计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的制作、布置等,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舞蹈作品起着渲染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它从一个侧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和色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再如,通过舞蹈演员的服饰、表情、动作,可以让学生判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通过演员的服饰就可以判断演员所处的是抗战时期;而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则是用镶嵌在每个演员衣袖间的一串串亮片,表现了小溪的晶莹剔透,当小溪汇成江河、大海时,演员们用大幅度的动作将裙摆接连掀起,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巨浪,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

最后,在欣赏民族舞蹈作品时,除讲解舞蹈本身的含义外,还应讲解民族舞蹈的特点,包括形成这种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这样不仅会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了解和热爱,同时还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多方位的欣赏音乐与舞蹈。

四、注意音乐与舞蹈鉴赏等结合

要想很好地完成音乐与舞蹈模块,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至关重要,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与舞蹈的学习、排练和演出活动的基础。教学中,应注意音乐与舞蹈的鉴赏、表演、编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如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学习舞蹈表演,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同时融入舞蹈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如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音乐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有利于掌握舞蹈的内涵,对于音乐与舞蹈的艺术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舞蹈表演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进行。尤其是基本动作练习,要根据高中生的身体特点适度要求、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提升技能技巧难度,而应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感情绪的表达方面。欣赏课上安排一些简单的动作教授,以增加舞蹈欣赏课的吸引力,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民间舞蹈中的冲掌、双托掌、托按掌等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同学们在原地起立就能模仿,而且不同的舞蹈动作在特定的情节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舞蹈创编的教学前提是舞蹈语汇的积累。可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录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舞蹈语汇。教师要鼓励学生为所提供的音乐,设计一些能够表现如亲人离别、欢聚和一些容易用动作语言表达的场面和情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结合在生活中见到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如垂柳迎风飘动、雄鹰展翅飞翔、小舟轻轻荡漾等简单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切身感受。虽然学生的动作并不美观,也并不到位,但却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音乐与舞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音乐与舞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深切感受。

总之,舞蹈以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舞蹈的鉴赏可以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形成则是主要目标。音乐课由于舞蹈艺术的融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舞蹈鉴赏也可以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钟启泉,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