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点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点滴

廖权方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中心小学514500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加强训练。要想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驾驭作文,兴趣的培养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再难的事也敢做,也愿意做,并且可以做好。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一、让作文回归生活,使学生懂得作文写什么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有话要写、有话想说,容易写出像样的习作来。

二、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

三、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另外,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

例如,鼓励学生将写得好的作文投向学校广播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一经采用,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创作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一切教育教学的宗旨是要培养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的人,习作也不例外。

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帮助学生时时处处有生活的观念,并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要鼓励求异想象,新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求异思维水平与想象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时时有学生求异想象的活动,无疑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生命体验活动的质量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

(1)同一活动,多种拟题。

(2)同一题目,多种立意。

(3)同一中心,多种表达。

可运用童话习作、想象习作、续写作文、扩写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其实就是“说”作文和“写”作文,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口头语言的发展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促进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应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完善,促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的,而生活又是给我们灵感的写作源泉。要引导学生及时摄下身边动人的镜头,捕捉写作的时机,进行即兴作文。即兴作文,是在教师出题以后,学生用短时间进行准备,在没有经过充分的熟思过程进行的现场口述。它还包含了多种训练的因素,可以使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声音、节奏、语气、感情诸多方面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从确定中心到选择取舍材料、从结构安排到遣词造句都在快速反应中能得到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学生思维的条理和周密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很强的语感,笔下表达就会更加通顺、流畅。学生头脑中的素材积累需要不断激活,才能使他们不断发现,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学生在和别人谈论、交流时,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产生了良好的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口头语言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又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言为心声,平时说话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作时,怎么说就怎么写,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学生的语言积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

一些课内的重点句、段,要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背诵,逐步培养积累意识;课外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做好摘录笔记,印象深的文章写好读后感,并把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对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到了写作时也就不怕无内容可写了。

总之,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注重激发习作兴趣,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养成多观察、多读、多写的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