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王玲

——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王玲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三中学755000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氛围,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如何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据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有以下见解:

一、挖掘探究素材

教材中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地理教师不仅要按“活动”要求来开展教学,更主要的还是要发挥教材中“活动”以点带面的功能,努力挖掘教材“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学习“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南北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平均气温最低”的知识时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为什么我国东部的许多风景名山(如庐山)是夏季的避暑胜地?……这就是我们要挖掘的探究素材,探究活动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对地理教学的帮助就越大。当然,挖掘探究素材时也不要牵强附会,最好还是不要离开教材的“活动”外延。

二、引入“诗歌谚语”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来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时,我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升高,气温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推迟了一个月的现象;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描述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还有用“马前桃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等。这些诗歌谚语使学生回味无穷,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三、精心设计实验

地理实验往往是以模拟性演示为主,但是,有时候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印象会更深,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例如,学习气候类型时,如“季风气候”,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两个盆子分别盛满水和沙子,放在室外晒太阳,午后两点钟左右和晚上八点钟左右,分别用手触摸沙子和水,感觉有何不同。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季风气候为什么很显著?为什么一年中我国受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控制?……学生们会对答如流,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巧布课堂练习

我们知道,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比较突出、集中地反映在区域位置上。例如,复习初中地理中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然而,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尤其是山脉,因为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区镶嵌其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法外(如根据地形区所在经纬度位置、河流、省区以及在全国的位置),我课前还准备了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学生每人一张,首先要求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上相应的位置,接着同桌之间调换本子互相评改,最后由四个组的组长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表扬。在地图上确定了山脉的位置,其他地形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容易。通过学生填图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做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又能对地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在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深刻的记忆。

五、扮好地理角色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而角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使学生由知识的“受体”转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主体与所扮演角色之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并反馈到教师,加以诱导、点拨,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六、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它们最容易给学生带来乐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要通过它们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除按教材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学校却位于城市,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本市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城市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疏?然后以点带面,进一步明确全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