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时代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社会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4

略论新时代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社会问题

刘欣

北京运河翔实酒业有限公司,100164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原因及贡献,结合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后出现的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了新时代背景,要按党的十九大的精神指引,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对策:一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是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三是深化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四是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平等就业管理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社会问题

0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中,习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党和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国家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而相关的补贴和福利也会更加丰厚,进而推动农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实现。很多朋友可能认为,象十九大这样的报告与大家关系不大,其实是错误的,要知道当前的中国农业与国家政策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就要立足于未来,因为这是未来制定农业政策的一个蓝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工业倒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一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价值乡村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赋闲农民选择到村镇的非农产业中谋取工作,开启了农民流动的先潮。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流动也逐渐从本地转移扩展到了跨区域的异地转移,“民工潮”就此诞生,农民工不断加入非农产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丰富了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以及长期以来城乡分割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差距,农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迁移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是从农村转移出来,到城镇寻找合适的非农就业机会;第二是在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实现向城镇迁居。只有使农民完成就业结构到定居状态的转变,才能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农民在城镇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其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预期,并最终影响其在城镇定居的决策,进而影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到非农产业当中去,实现了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是农民非农化的开始,农民真正的改变自己的身份,真正转变成为工人的关键,还在于农民在非农业从事的工作是否稳定,是否能够满足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只有稳定的、依赖于工作生存的农民才能真正达到转变身份的目的。

1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原因及贡献

1.1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后住房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开启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大门,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功效。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可以在住房方面得到不断改善。在进城农民工中,已就业农民工占87.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未就业但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农民工占1.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未就业也暂不找工作的农民工占11.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进城农民工工作时间较长,平均每周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1小时,较上年基本没变化。在就业农民工中,近三成为自主就业,比例较上年有所下降。受雇就业进城农民工月均现金收入3196元,比上年增长4.1%;自主就业进城农民工月均经营收入4074元,比上年增长18.1%。

进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从住房合住情况看,77.1%的是独户居住;13.5%的是与其他人合住,但本户有独立房间;9.4%的是与其他人集体居住在同一房间。从实际居住样式看,54.5%的单元房,10.9%的筒子楼,14.6%的平房,17.2%的集体宿舍、工棚与工作地宿舍,其他为2.8%。从住房性质看,有近三成的进城农民工自购商品房。52.0%的农民工户住房有供暖设施,64.3%的农民工户住房有洗澡设施,78.0%、74.0%和66.7%的农民工户住房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居住条件整体明显改善,这从现居住条件满意度中可以印证。

1.2农民工进城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改善

据统计,农民工进城后,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在校率为91.3%,随迁子女教育得到基本保障。与同龄人相比,随迁子女成长非常好、比较好的比率高达83.5%。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在校率为91.3%,与上年基本持平,未在校适龄儿童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减少。73%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其中,小学年龄段随迁儿童90.1%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初中年龄段随迁儿童88.3%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有所下降。3~6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76.7%,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随迁子女在学校普遍不受歧视。

1.3农民工进城的贡献

为中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从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最有创意的打工者,旋即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中国产品何以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中国老百姓何以能顺利地实现了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就在于“中国制造”便宜!为什么中国制造便宜,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去年在媒体上曾经流行的一个典型事例是,一个农民工的工资仅够日食三大碗烩面。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农民工都有工资被拖欠的经历,甚至有血汗钱被黑掉的遭遇。农民工形成的廉价产业大军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令人关注:首先,他们为中国企业家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他们的血汗下落不明地流进了“第一桶金”;其次,他们是“中国制造”的基石,正是他们的廉价脊梁背负中国产品的低廉成本;再次,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正是被“窃取”的劳动力价值,补贴着全世界的中国商品消费者。(西方国家对某些产品也有补贴,那是政府补贴);最后,农民工的这种巨大牺牲,为中国制造在西方国家打开了市场,为中国老百姓赢得了更多的购买力。

2农村非农就业来城后出现的问题分析

2.1城市拥挤

城市病的发生缘于人口的大量涌入,住宅、生活、医疗和文化等城市设施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由此出现生活拥挤、设施使用费用高企,治安恶化等现象,居民生活舒适度亦随之下降。城市病现象多发于沿海城市。城市相对农村拥挤,是城市应有之义,正是城市的高密度人口,派生出各类劳动力方便供给、公共服务成本低廉、信息和智慧溢出等集聚效应。而拥挤至产生不舒适感,来源于居民感觉资源利用短缺的紧张感。这一紧张感在城市外来务工人群中最为明显。他们来到城市后,在地方政策中实际被抽象为两个层次的人加以区别对待。第一个层次是生产者,在这一身份上,他们受到城市的欢迎,被视为城市集聚效应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层次是消费者,尤其是地方福利的消费者,在这一身份上,他们受到了城市的排挤。以央地两级税收反哺形式呈现的公共福利,依政区发放,作为人口身份认定的户籍,也是按政区属性来组织。

2.2社会治安问题

组织引导不够,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大,风险高,职业选择余地不大。全国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外出务工比例偏小,多数是通过串联亲戚、好友或者自发加入外出行列的。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很难尽快找到工作,导致部分农民在外生存困难,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铤而走险,在法律和道德的悬崖边徘徊,增加了城市预防犯罪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给民工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管理、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压力,贩毒、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对流入地的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构成新的冲击。

2.3贫富差距加大

笔者深入农民工群体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多以及群体结构的变化,农民工之间的贫富差距日渐加大,打工收入差别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进而产生“裂痕效应”,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些处于底层的弱势农民工迫切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穷困,改变自身命运。

2.4留守儿童老年的问题

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面临着各种成长风险;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生产、抚育、赡养等家庭责任,身心负担加重的同时,长期的两地分离更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子女的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分离,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养儿防老”日渐成了老迈父母们遥不可及的愿景。另外,农民工进城后,农村缺乏劳动力,出现农田荒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农村家庭自身的问题,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是我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是无法回避的新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留守群体的福祉关乎社会公正,关乎农村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对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迫在眉睫。

3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3.1推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推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目前为止,我国的户籍制度还是二元户籍,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导致农民无法正常享受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以及相关的保障系统,这一缺陷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制造了较大的成本。进城的农民大多进入非正规就业部门,从事的是高风险、低收入的工作,工作不稳定,各种保障机制不到位,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推动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了农民工保障金制度,对农民工权益有了一定保障。但现实中由于制度不全面,企业观念淡薄等原因,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屡见不鲜,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要从保护农民工利益角度,促进其有序就业流动的角度出发,严格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权益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权益。应监督用人单位,强制其为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办理工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逐步在住房、最低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改善其生存状况,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3.2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党的十九大代表、安义县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全国种粮大户凌继河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民的资源变成资产、把企业的资金变成股金、把农民变成股东,是未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凌继河代表说,农民增收方式由此变得多样,比如出租土地获得租金,通过返聘以日工、月工等模式获得工资,土地入股获得分红等,让农民充分参与产业发展,分享改革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城乡间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各地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虽然有条件的放开户籍限制,实行了通过购房、投资、跟随父母、配偶等方式获得城市户口,但改革力度不够,而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则出发,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有关人口计划管理办法,在县及县以下乡村和城镇,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可以不受户口性质的限制到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兴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

3.3深化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深化改革,是兴农之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党的十九大代表、某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雷书记说,他们合作社从2006年开始承租土地并走上了规模化种植水稻的道路。如今,该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水稻种植面积1.8万亩。“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和期盼,给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雷应国代表说,“要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另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强就业制度改革。现行的就业制度已经严重侵害了农转非的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权,他们不能平等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就业机会,合法权利和权益无法保障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为了保障农转非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权,有利促进其非农就业,有必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另外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机制。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机制是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的用人自主权不是一种绝对权利,它必须受到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制约。然而,一些用人单位无限扩大用人自主权,人为抬高用工“门槛”,极力压低用工成本,导致招工录用环节上歧视农民的现象相当普遍。建立平等就业制度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保障农转非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权,因此要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劳动者的农村和城市身份界限,赋予农民与城市市民一样争取劳动机会的平等资格,建立城乡统筹的用工管理制度和竞争机制,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4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性举措。农村承受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要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这个“无烟产业”,是我们最有效的抓手。全域旅游就是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突出整体发展理念,突破景区局限,使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应着眼于避免同质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制定农村全域旅游新格局。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应着眼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坚持项目带动,引入中国旅游集团等战略投资,实施了旅游新镇、沙坡头景区提质扩容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应着眼于破解产品单一瓶颈问题。坚持城旅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和云计算产业、光伏产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3.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平等就业管理机制的建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应走在前列,干出样子。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实担负起农村生态支撑、水源涵养重大使命,各地政府要提出“生态强市、魅力中国”的总目标,明确建设农村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三区一城”的绿色发展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以政策咨询、失业登记、就业备案、就业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县以上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开放,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服务待遇。城乡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搜寻的方式上依然差别十分明显,城市居民搜寻市场就业信息主要通过现代化的就业市场服务渠道,而农村居民则仍然主要依靠社会资本获得就业信息,因此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实现城乡就业资源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要对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各大产业的发展概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的需求做出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劳动力供需的动态模型,为培育全省统一劳动力市场提供现实根据。要加快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广泛收集职业供求信息,建立全省农民工就业信息动态监测和信息公开发布系统,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服务流程,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充分其提供劳动力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主渠道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机构的管理,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并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着力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规范化和深入化,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以期实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增加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另外,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价值的最优实现。此外,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加大保护力度,做到保护好和实现好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的权益保障工作,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增加维权能力。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维权和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时采取措施稳定农民工就业,确保流动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及时转移接续。更为重要的是,将养老事业覆盖到农村当中去,进一步统一城乡教育,对“留守老人”加以重视,解决好老人的基本问题,实现老有所依;重视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好农民子女的入托入学难题,进一步促进城市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确保农村子女在城镇平等的享有教育的权利,平等的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2):110-114.

[2]邱元,叶春辉,朱奇彪等.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全国5省大样本调研数据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5,(2):295-300.

[3]李德洗,席桂萍.产业发展、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经济经纬,2011,(6):107-111.

[4]徐月娥,苏群,陈杰等.教育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来自中国农村的数据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53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