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酸碱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如何学好酸碱盐

张保兰

关键词:酸;碱;盐;化学教学

作者简介:张保兰,任教于河南鹤壁市兰苑中学。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乱、易忘记,应用更难的特点。我们发现,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虽差别不大,但学习酸碱盐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少同学开始对化学学习从束手无策到惧怕、焦虑、厌烦,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于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才能学会、学好这部分知识呢?

一、分化难点,逐步突破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中酸碱盐知识是作为第七章内容,安排在溶液知识后面,本章节的常规教学安排是: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引出酸碱性的内容,以几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将知识的应用分散穿插与最后几种陈述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但是让学生进行酸碱盐性质的归纳,不仅难度太大,而且因为前述知识内容的庞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机械,以及用来归纳的样本有限(仅二种酸,两种碱,且其间还有特性),使“归纳”几乎只能由教师代劳而失去“发现”的本意,尤其是长达一个多月的学习,很多先前学习的内容还在遗忘,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同时,由于对酸碱盐的电离和定义的淡化,学生对酸碱盐的本质并没有理解透彻,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碱或盐,相互反应之间的本质是什么;复分解反应为什么要有条件;如何判断复分解反应的进行?有着很多疑惑和不解。因此在第3章微观离子教学时,我加强了离子形成和书写的讲解,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讲透离子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学生通过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判断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离子是原子得失最外层电子而形成的稳定结构,根据要达到稳定结构需要得失电子的数目就可以写出离子符号。如Na原子,根据结构示意图得知最外层电子数是1,容易失1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所以离子符号是Na+;如果是元素周期表中20号以外的元素可以根据元素化合价来书写离子符号。如Ag的化合价是+1价,说明容易失去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形成离子即Ag+。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做到熟练书写常见离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符号。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学生只需根据一些特殊离子的判断就可以确定反应是否能够进行或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常见的离子组合:H++OH-=H2O;2H++CO32-=H2O+CO2↑;OH-+NH4+=NH3↑+H2O;Cu2++2OH-=Cu(OH)2↓;Fe3++3OH-=Fe(OH)3↓;Cl-+Ag+=AgCl↓;SO42-+Ba2+=BaSO4↓;Ca2++CO32-=CaCO3↓;通过教学实践证实,在酸碱盐的教学中采取微观离子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快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在练习与复习课中,适当总结题型,练习并归纳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则十分必要。每种题型有例题分析和巩固练习,总结解法,帮助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教学中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典型错误,及时矫正。然后给以同类型题或变式题练习巩固。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学也是一样,在设计题组(例题、练习)时,应注意步伐要小,阶梯要小,学生攀登不感到困难。注意变式练习,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排除无关的非本质因素抓住本质的核心因素,灵活应用,举一反三。预设学生的易错点,不断地呈现矛盾,解决矛盾,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最终熟练掌握。

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这二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1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2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3NaOH、Ca(OH)2溶液、稀HCl??(?)?

4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

1、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2、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3、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遇CO32-有气体,而NaOH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4、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3)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4)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5)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

解析:

(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3)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4)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5)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三、记忆口诀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及反应也多,且反应规律较复杂,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困难。如果把该章的一些重要内容编成口诀,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1.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①“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越强。”②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氢前金属能置氢,氢后金属不反应。”③金属跟盐的置换反应:“前面金属是单质,后面金属盐溶液,除去钾钙钠钡外,置换反应都成立。”

2.氢氧化钠的特性及俗名口诀:“白色易溶并放热,吸水潮解味道涩。由于腐蚀有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3.盐和碱的溶解性规律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都不见。硫酸钡、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明。碳酸钾钠铵溶,碳酸铝铁影无踪。要问碱类溶多少,钾钠钡钙铵中找”。

4.浓盐酸的特性口诀:“无色刺激有酸味,浓酸挥发成白雾;要问白雾是什么,它是盐酸小液滴”。

5.指示剂遇酸、碱溶液变色口诀:“石蕊遇酸紫变红,酚酞遇酸影无踪;石蕊遇碱紫变蓝,酚酞遇碱红艳艳。”

6.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口诀:“稀释浓硫酸,应防酸飞溅,要把浓酸注入水,同时再搅拌”。

7.硝酸、浓硫酸跟金属反应口诀:“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很强,遇到金属后,生水不生氢。”

总之,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我们要开展探究式教学,分化难点、突破重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市兰苑中学458030)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2.赖仕杰.探究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标准[J].化学教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