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启示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教育启示录

范惠敏付晓萌

范惠敏山东潍坊市育华学校261000;付晓萌山东潍坊高新国际学校261000

生活处处皆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育人的契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师生间这一场场不曾预约的精彩。不信?读读下面的故事吧!

一、扶不扶

某天傍晚,女儿放学回家,眉飞色舞地跟我分享她们班里发生的趣事:政治课上,她们老师针对当前的时事热点,抛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一位老太太在路上摔倒了,你扶不扶?”女儿当时的回答是:“我必须要先找一个证人,然后再扶。”在说这句话时,女儿颇有些为自己的理智而洋洋自得的意味。他们班里的高材生阿凯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扶。”当我听到女儿转述到这里时,心里暗暗为阿凯叫好!不愧为高材生!但,女儿接下来的描述又让我不知所云。老师又追问阿凯:“难道你不怕被老太太误解是你撞的她吗?”“没问题的,我不怕,因为我爸爸是法官(阿凯的爸爸确实是法官)。”阿凯此时不失时机地幽了一默。于是,全班爆笑。

听完了女儿所谓的“笑话”,可能是出于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我竟一点也笑不起来。我既不能为女儿的“理智”而心甘情愿地欣慰,又不能为阿凯的“义举”而毫无顾忌地喝彩。我心里很纠结: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该怎么做?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教室,和我们班的三个孩子也讨论起了这个问题。我刚刚把问题提出,飞儿不假思索,第一个起来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扶,因为电视上说了,有些老太太专门赖人。”平日里就显得有些憨厚的宝儿第二个发言:“老师,我扶。”我故意反问:“那你不怕被赖到吗?”宝儿又开始他一贯的支支吾吾,我又追问:“假如,你被误解了,你以后还会不会扶?”“我不会了。”这次,宝儿回答得颇为干脆。粟儿是个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的孩子,只见她不紧不慢地站起来,慢条斯理地分析:“我会视情况而定。如果我没有紧急的事情,我就会扶。”“什么紧急情况,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听到这儿,我插了一句。“比如说我急着上厕所,还有我快要上学迟到了。”“那也不行,生命是第一位的。有的时候,打个电话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我循循诱导。“那我就去扶。”“你的第二种情况呢?”我想知道。“如果我看见老太太不像是真摔倒了,表情不真实,我就不扶。”天哪,粟儿竟然考虑到了社会上的的“碰瓷”现象。我说:“粟儿,只要是骗子,演技都是很好的,如果你最终还是被赖上了,怎么办?”看来被我问急了,粟儿索性大声喊:“我不管了,我就去扶,不然我对不住我的心!”我终于听到了我想听到的话。是呀,道德是文明的内核,良心是道德的底线,曾几何时,我们有多少人把自己的良心都丢了!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以援助之手,是我们唯一的无悔的选择。怕被误解,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施爱的理由。“敬畏生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对于儿童而言,最好的施救方式就是向周边的成年人求助,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

和孩子们讨论完了,我心里舒畅了很多。就想,今天回家后,一定要把我们课堂上讨论的结果跟女儿分享。

是呀,正如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说,只要在我们的社会储藏室里,多放置些“人文关怀”。人性复苏了,道德方能走进“春天里”。我想,到那时,“扶不扶”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命题,而是一种本能。

二、有谁,在意了孩子

三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一天上午,我和几位同事去某地市一所县级实验小学去参观经典诵读现场。一到那儿,阵势可真够宏大的:红旗招展,彩旗飘扬,操场上人山人海,观者如织,花花绿绿的学生作品摆满了操场四周。学校的老师们容光焕发,孩子们朝气蓬勃,都穿着单薄的校服,为了呈现“时时处处皆可读”的阅读现场,孩子们被分成众多的方阵,有坐在楼梯上读的;有围在旗杆下读的;有在小花园的凉亭里读的……稚子童声,书声琅琅,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一派沸腾的类似过年的气氛。

因为领导姗姗来迟,现场会还不能正式开始。我穿着厚厚的鸭绒服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因为,冷冻闲人,一停下来就很冷。我走到一个正在朗读的小女生身边,我摸摸她的手,问:“冷吗?”“不冷。”她高兴地一边回答一边又继续朗读。摸着孩子冰冷的手,我知道孩子没和我说真话。我竟不知道如何评价孩子的表现。我只好选择了沉默。时间已到九点半,领导们陆续到位,现场会正式开始。

接下来,我以为参观结束了。结果还不行,自由参观开始。校方准备得很充分。演完节目的孩子们一部分又开始坐在原先的位置开始诵读,一部分参加课堂教学展示。不知怎么的,我心里忽然冒出“道具”这个词,孩子们是道具?我为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我又来到旗杆底下朗诵的一组中,这时太阳已至中天,光线很强,孩子就在这样的强光照射下诵读,我不禁问了他们带队的老师一句:“在强光下读书,是不是对孩子眼睛不好?”听了我的问话,那位男教师支支吾吾,没回答上来。我没再难为他,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知道,很多的时候,老师们也无可奈何。

十一点半了,参观终于结束了。我们随着人流向教学楼外涌去。在这时,我忽然听到几位教师一边在急匆匆地走,一边小声嘀咕:“终于过完‘年’了,幸好没出错。”一听这话,我们就知道这是本校的老师。听了这句话,就很同情他们,因为我深知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想:老师们,他们喜欢过这样的‘年’吗?孩子们,他们喜欢过这样的‘年’吗?

参观回来,就想,举行这样大型的完美的活动究竟是为了谁?如果真是为了孩子,那么,在整个活动中,又有谁在意了孩子?他们冷吗?在强光下读书,他们眼睛能受得了吗?活动举行这么长时间,他们累吗?有空喝水吗?我们的教育能不能真正地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