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板书设计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结构式板书设计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苗相聚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苗相聚

摘要:新时代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许多优势,但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存在一定弊端。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挖掘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广大教师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结构式板书有效教学

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对知识的巩固和重新整合并深入认识和应用的过程。作为高三学生,其学习有不同于高一、高二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教材比较熟悉,如果再按照原来讲授新课的模式去复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新意,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即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又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结构式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之树,构建一个系统、全面、新颖的知识结构,即提高了复习效率,又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能力。

通过板书,使学生对两节的主干内容一览无余,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同时又体现了比较的直观性,拓展了视野。如果再配以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循序善诱的引导,一定会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的再认识。

在结构式板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一堂新课,也没有必要的知识预习,这样的做法往往弄巧成拙。因此每节课前,即使是高三,也要印发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做充分预习。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结构式板书设计才能得心应手,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和精雕细琢,要居高临下把握教材。板书设计是老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这就要求老师根据课标要求把握高考信息,提取精华,反复推敲,保证科学、准确、精练、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对知识融会贯通,但绝不能生拉硬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

第三:合理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体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培养。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分析,不妨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称作鸦片战争?鸦片怎样引起了战争?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何在?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由此你怎样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据此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完全是双方持续20年贸易摩擦的结果,是一场商业战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等等。通过层层剥笋式的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成为构建板书的主体,把板书作为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过程,作为呈现学生思维结晶的场地。

第四:掌握结构式板书设计的一般规律。结构式板书设计一般用于对重大事件的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等,因为分析每一历史事件大都包括背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有利条件或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过程(开始、高潮、转折、结束)、结果(胜利或失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要素,有共性,都有若干个相似的部分组成,只要经过教师耐心的摸索,就会掌握结构式板书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就既理清了知识联系,又抓住了重点,读薄了教材,提高了复习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是高三复习,不妨将眼界放宽些,而不拘囿于教材的叙述。如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不妨将西方启蒙思想纳入其中,使学生的知识之树枝盛叶茂。另外要赋予板书设计的符号以特定的含义,如用

表示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用表示前后相继关系等,使学生一眼就可看明白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因此,结构式板书设计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极大的提高。第一: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结构式板书设计容纳了更大知识量,并用不同的符号将它们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改变了过去提纲式板书设计存在的知识点单薄孤立、呆板的形式,一堂课下来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绝不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而是对原有知识做了调整、改造和提高,是全新的知识,无形中巩固了旧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信心。第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构式板书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再是单纯抄录板书语言,而是在老师的激励、引导和相互合作中参与板书设计。学生在学习、思、练、做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式板书设计要求:精、准、美观,不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因此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丰富熟练、语言精练生动、思维活跃、布局合理、书写迅速、字体美观。这就需要教师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和演练,而准备和演练的过程也是对教材深入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能力必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总之,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支粉笔的作用可能远不如多媒体生动、形象。但决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失去了用武之地,只要我们耐心、细心的研究,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样能够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