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自己,尊重生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珍爱自己,尊重生命

邱成刚廖英

邱成刚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同福小学641100;廖英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三烈小学641100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就弥足珍贵。生命是坚韧的,但又是脆弱的。表姐从外地回来,说起一件事情让我的心深深震痛,表姐说她们隔壁的一个12岁孩子,家住六楼,因为考试成绩下滑,孩子爸妈为此吵架,孩子从自己的房间出来说:“你们别吵了,再吵我就跳下去!”父母大概以为孩子不会跳楼,没有理会他,继续吵架,可是孩子却真的从窗户跳下了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王豪因毕业四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而自杀。

我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感觉心疼,心疼……!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一个个悲剧不禁使人发问——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中央近期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的确,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而开发人、培养人的前提是要认识、理解人。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美的价值的体现,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生活挫折,笑对人生,才不会轻易放弃生命,才能享受到自己生命的乐趣,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要达到的境界。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对珍爱生命的教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善待的层面上,更要珍惜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提升的是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让孩子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是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进入了新一轮的课改,打破传统的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建立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新一轮课改的目标要求。关注人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生命教育正是从人的生存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贯彻了新课改的思想。因此,在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对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人生的主题是追求幸福,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关爱生命的德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对幸福的敏感、向往与追求乃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

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会使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才会激发学生去执著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三、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爱自己,而且要教育学生爱他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抛弃自己,没有谁能将你抛弃。生命教育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而所有这些教育,都应从小学生开始。

比如在瑞典,小学老师会让孩子摸着孕妇的肚皮给他们介绍生命的由来,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从小开始进行生命理念教育,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远离非自然因素的“死亡”危险的侵害,进而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是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一个各种思想充斥、各种观念斗争的熔炉,全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使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