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权利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还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权利的探究

张振嵩

连云港市东海广播电视大学张振嵩

【摘要】宽松的课堂环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乐在其中,才会爱学、乐学、善学,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从而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游历和探险过程。

【关键词】放牧综合运用随机应变

数学思想的初期表现是奇思妙想,它的高级阶段是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观点。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带有自己已有的观点进入学习过程,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数学活动的亲历,都促使学生在零散的、不自觉的感悟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经过不断积累与重建,形成独特的数学观点,个性化的数学见解,而不是对教材思想的照单全收。数学课不止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更有学生跳跃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愿说想说,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学会了“败不馁,胜不骄”。在我的课上,学生“说”的时间已超过我“讲”的时间。针对问题展开讨论,然后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总之,让他们各抒己见,这个时候你可以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很清闲,同时,各种各样的事情处理得很圆满。不仅如此,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了缩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让学生不但可以讲,还可以辩,可以争,可以毫无保留地讲说。

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觉得自己有优点,可以被欣赏,被发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有欣赏学生点滴表现的心态,要鼓励学生热情、主动乐观地“听”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师的“精析”、“趣析”和“巧析”,只要让学生听出了知识的要点所在或事情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放权给学生;只要学生听出了趣味所在,就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听出了窍门所在,就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出来,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很多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时时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发生这种现象:当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符合教师预设的教学要求时,教师便会亟不可待地、满面春风地给予肯定,说:“你很棒”、“很好”、“你真聪明”……但是,当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偏离了预设时,教师的反应是“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有时甚至很生气。若是换一种处理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既能保护发言同学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全班学生思维的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多种多样,他们的心灵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能用宽容、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将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点燃学生心灵的智慧火花,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主人的角色。

以“学习小组”为课堂基本形式,实施好帮扶,一对一的课堂辅导。把“学习小组”作为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核心组织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导,鼓励合作,共同发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把全班分成11个小组,前后两排共8人组成学习小组,民主推选组长,根据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实行一对一结对互助学习。每次进行小组学习时,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讨论、争辩、分析思路。组长只起带头组织作用,不仅分配任务时要给大家作示范,有时还要督促组员,尤其是学困生。在汇报时,经常出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打破了以往单纯个人之间的竞争。

辨辩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辩论是信息的融合,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像这样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大家既能各抒己见,又能统一思想,照顾学困生,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如果将书教死,是不是意味着将学生教死?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更富思考价值,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的支配上更具自主性,数学课就更有可能打破传统的“满堂问”格局,从而使课堂更具活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优秀,进而取得“我能行”的信心。

大量的数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具有较为优越人格特征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更喜欢迎接困难的挑战,更易获得优异的成绩。“诱使学生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名言十分强调“人情味儿”,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亲情,可以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对于天赋较高的学生经常布置一些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对勤奋学习但成绩不冒尖的学生要有经常性的鼓励;对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要经常督促、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