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试论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何俊杰

◆何俊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三中学017000

摘要:据有关调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到学生健康成才。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通过高中体育教育和锻炼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体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据调查,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如何根据学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体育手段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拟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产生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体育方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了强烈的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了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新入学的高中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的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中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了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

3.业余生活匮乏。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羞怯的心理障碍。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的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中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中学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