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刘宝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刘宝亮

刘宝亮

河北省雄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刘宝亮071800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的教学改革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而初中物理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使命。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循序渐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物理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改善了物理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今的教学改革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而初中物理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使命。现就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如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初中物理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物理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的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的语言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并具有感召力,学生才能买你的帐,教师要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透,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进行挑战,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给予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勇于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和想像,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发挥其创造性。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并且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优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新方案,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另外,老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手、动并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四、激发成功感和和自主评价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弱,稍受点挫折,便缺乏自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适时激发成功感,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在分析完基本原理、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诱导、启发学生寻找新的方法,并且及时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一节内容之后,有意设置这样的问题:“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看应该怎么办?”组织学生讨论,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天平测出质量,然后,采用“悬锤法”用量筒测出体积,就可算出密度。紧接着问学生有没有其它的解法,学生的思维马上又被调动起来,这时好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方案:把蜡块的质量可用天平测量,测蜡块体积时,可以用手指或铅笔把蜡块压入水中。大部分学生纷纷展开了讨论认为他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有的学生在肯定了他的方案后,又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测蜡块体积时,手指或铅笔引起的体积变化比较明显,可用大头针把蜡块压入水中测体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主评价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惑,破除“传统教育”的许多观点,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看等活动都应如此。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得出的结论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日久天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改形势下自主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初探》杨宝建.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3]《教育学》华中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