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神话传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浅析神话传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

康亚利

康亚利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88-01

摘要: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种类繁多,它们作为古代文学观念和历史的曲折反映,在文学和历史的发展阶段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一方面这是当时的人民精神表现在整个群众的口头创作之中,神话中神职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状况在变化;另一方面,神话人物形象的演变昭示着人类理想的呼唤,正符合了人们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神话;生产力变化;理想呼唤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种类繁多,《山海经》等典籍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形象:嫦娥、妲娥、羲和、常羲、封狐、玄妻、宓妃,各有其独立神话和身份,类似神话羲和、常羲育(浴)日、月、后羿射杀三足乌、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构成中国神话体系。绝大多数神话把雷、电、雨、云等自然现象神化了,英雄人物在自然界的大灾害面前都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去克服,像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的羿……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远古的时代,人民精神表现在整个群众口头创作之中,显示了全体人民的创作精神,经许多世代的口耳相传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不同生产力状况和各个时代人们的理想愿望。

一、神话中神职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状况在变化

1.女娲补天造人神话,女性神职因化育之功居于主导地位。

女娲神话产生较早,在母系氏族时期萌芽。女娲补天造人,其观念核心是尊崇女性地位,强调生育(化育)功能。

“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大荒西经》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篇》

典籍记载的女娲形象,是最初的创世女神,掌管天地造化,赋予人类生命,以及大地万物的生命。这种神话的产生及流传,恰好反映了在当时女性因为生育功能而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人们进而认为女性神职创造了万物,使人类世界开始繁衍。

2、随着父系氏族的出现,女娲(女性)的化育之功慢慢被强化,成了生存的唯一证明。

作为母系氏族的始祖,与天地万物(非人类)交感,生下了部落首领,由此,女娲(女性)的神格发生了变化,补天神职逐渐消隐,唯有生育功能被强调、突出、放大。

“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遂收养长之。”——《史记?周本纪》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拾遗记》卷十

人类开始繁衍之初,是母系的天下。甲骨文“姓”是女子栽种禾苗,生育之意。姜、姬、赢等大姓,皆从“女”。《说文》:“姓,女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感天生子”的女神很多,有华胥、女登附宝、嫘祖、庆都、女皇、根水骄福、姜嫘、简狄等,她们由于配偶的超自然性而获得了神性。

此类神话应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母系社会群婚制家庭形态,带来“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状况,甚至衍生“孤雌生育观念”。由此,宓牺、朱宣、契、后稷皆由母族抚养长大,因其伟大,才附会出不寻常的出生,以掩盖不知其父的历史事实。这个阶段,女性在社会中拥有崇高地位。《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曾被母亲丢弃:“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女性只有在所处的社会居于重要地位时,才会发生丢弃男婴的现象。

男性地位逐渐上升,父系氏族社会来临。华胥、简狄、姜原作为部落首领的母亲,因生育了非凡的儿子——“母以子贵”——而被记载。这就表现了女性唯有生育功能被凸显而社会地位已逐渐滑落。

二、神话人物的演变昭示着人类理想的呼唤

在不同类型的人的眼中,神话存在的意义有完全相反的体现。在神话的众多读者中大体可分为:偏重于历史考证的现实派和偏重于文学幻想的浪漫派(此为借于西方的文学分类,浅陋之处还望指正)。在此先从两类人眼中的神话来探讨一下人们怎么来看待神话:

1.现实派对于神话的态度。

在神话创作产生的最初,原始人类究竟如何思维的问题,就曾经苦恼过子贡等人。

子贡曾经请教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渭‘四面’。”

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说:“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从孔子答疑解难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这些关于具体问题的解释,反映出他关于古人思维的理解: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这些神话中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另外给了个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说。可见孔子没有把神话当做一种想象的,反映远古人类理想的文学作品来对待,而是当成了史实。

2.浪漫派对于神话的态度——嫦娥奔月。

嫦娥神话正式见于记载,是《淮南子?览冥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曰:“言羿怅然失志,若有所丧亡,不能复得不死药以续之。”

另一篇记载却有了很大变化: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妲娥窃之奔月,托身为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月者,阴精之宗,……妲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五十辑《灵宪》

高国藩《嫦娥神话新解》把嫦娥描述为正面人物,还把她描述为象希腊神话取火的普罗米修斯、中国神话窃息堙的鲧那样高大的英雄人物,嫦娥所窃的不死药,并不是窃自羿向西王母“请”来的,而是直接从西王母那里窃来的。嫦娥奔人月宫化形为蟾蜍是西王母对她的严厉惩罚。嫦娥在月宫中努力制造不死药,目的是把不死药散布到人间。这些就成为文学作品的渲染和描写。正当月中的兔、蟾蜍和嫦娥自己在努力制不死药、准备掷向人间时,令人悲痛的结局来了,至高无上的宙斯式的天神——西王母发怒了,她决意要惩盗窃不死之药和想方设法把不死之药掷向人间的月神——嫦娥,她挥起那只使牛郎织女分离的具有神力和魔法的手指,把这美丽的女神变为丑陋的癞虾蟆——蟾蜍。嫦娥之所以要去做月神,目的是在于把不死药散布到人间。因为她知道,制造不死药的真正场所,是在月中。因为那里的桂花,吃了便会令人成仙,那里的蟾蜍背上生长着长生不老药——灵芝草,那里的白兔,正在捣着长生不老药——虾蟆丸。

20世纪80年代袁珂的《嫦娥奔月初探》提出嫦娥因怨尤窃药奔月,受惩罚而变蟾蜍,月的美感又使后人摒弃“不雅驯”的情节,恢复嫦娥仙女美人的形象。

嫦娥形象的不断演变,从背弃丈夫窃取仙药变成制造不死之药为人类造福的正义优美的仙女形象,正符合了人们的审美理想,更多的人不喜欢那个背弃感情的形象,而为人类造福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引以自勉的不变追求。

总之,神话是另一种历史,因为其昭示了人类社会的变迁;神话更是文学,因为其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纪永贵.嫦娥奔月的寓意分析[J].民间文学论坛,1998(3)。

[2]谢选骏.中国神话[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袁珂:《中国民族神话辞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