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蹦床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刘燕戴腾飞

刘燕戴腾飞山东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50125

摘要:在日常训练当中,蹦床运动员只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经成为教练员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转变为比赛积极的动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蹦床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蹦床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蹦床运动是在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比赛项目,开始不久我国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蹦床运动员,并在世锦赛、奥运会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在面积仅为18平方米的高架弹床上做出各种高空翻滚动作。其动作难度比体操和跳水难度都大,十分危险,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决定该套动作完成是否完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项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有高超的技术,同时还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真正的比赛中,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世锦赛或者是世界杯,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运动员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在比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的现象,最终影响到了比赛的成绩。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还需要训练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就是承受能力。

一、心理素质对蹦床运动的作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训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动员在进行一项运动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技术短板、对技术认知结构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运动员不断地克服内在、外在环境的各种压力和困难,和自己做心理斗争。对于一个心理素质较强的运动员来说,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能够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任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既定的动作,最终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竞技成绩。因为运动员具备了较强的心理素质,即使面对紧张的比赛氛围也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在比赛过程中依然会专注于自己的比赛,从而能够取得一个优异的竞技成绩。

2.较差的心理素质训练对蹦床训练具有阻碍作用

在蹦床运动开展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具备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能力。尤其是在奥运会和世锦赛等大型的国际比赛过程中,比赛仅仅是对运动员近期的训练水平的一个检测,同时也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个考察。而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程度的不良反应,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腿部抽筋、心慌无措等心理障碍。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如果克服不了这种因为心理起伏而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话,在比赛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竞技水平,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不了优异的成绩,逐渐地对蹦床运动失去了信心,最终走向了退役的道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于运动员有着较大的影响,心理素质差会严重阻碍运动员的发展。

二、蹦床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途径

1.在训练中逐渐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主要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运动事业取得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这种自信心是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经验积累之后,对自己将来取得的运动成绩的一种评估和展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一定要有自信,缺乏自信也就丧失了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对自己产生怀疑,自己将自己归类到失败的一方。因此训练过程中教练一定要潜移默化地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让运动员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日常的训练和比赛。

2.培养运动员的自我调控能力

首先,自我调控能力是运动员通过自身心理方面的活动,不断强化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帮助运动员克服不良的心理负担,从一开始从事这项运动项目就积极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使每一位运动员都具备坚强的拼搏意识和顽强的拼搏信念,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做到勇敢、果断、坚持不懈。其次,要加强对运动员专业技术的训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高度的恐惧感和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足,对高难度动作的熟练程度不够。运动员只有掌握了熟练正确的专业技能,才能有信心战胜对方,增强运动员战斗的信心,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运动员的恐惧感和退缩。最后,要加强运动员心理适应性方面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重视训练的强度和难度接近或者符合实战环境,在贴近实战的基础上,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三、结语

蹦床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机能,积极地应对挑战。作为蹦床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与运动员紧密配合,全方位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玮瑛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对防伤及训练效果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1,(01)。

[2]林春源任钊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02)。

[3]徐慧明李艳翎蹦床比赛动作难度、类型与稳定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

[4]王延丽肖振肖文鹿我国蹦床运动员力量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04)。

[5]黄强我国蹦床单人网上竞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