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陈秀丽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163000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观以人为本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1.要提炼出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所必备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科素养要求,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剖析,提炼出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所必备的知识,同时要研究如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科学习、记忆中摆脱出来,更多地去了解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促进其自身成长、进步,这样才能让知识为素养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以学生会学为目的,研究“教”的艺术。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建构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效地传递知识。知识在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内心感受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教师能否用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来设计并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兴趣、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没有带来思维的灵动,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所决定的。

教师对“怎么教”和学生应该“怎么学”的研究应该是无止境的,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学生个体差异在变,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问题的深度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调整。“教”的艺术高超的教师不仅可以把知识教活,还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主动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形成。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视角的养成。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有些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但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不够,以至创新能力欠缺。”高中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重构,注重思维引领、思维碰撞、思维迁移,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知识的建构、思维提升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思维含量较高的课堂上,体验学科的价值和乐趣,感受心智的进步。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对职业的热爱是育人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有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怀、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由此生发的不竭的对事业的激情,才能产生积极主动忘我工作的内在动力。只有热爱教育,才能与学生建立真诚、和谐、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真情、真心、真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人文精神的精髓。

职业理想是教师育人的动力。只有教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确立让每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才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并通过各种教育因素,激活这些潜质,让学生在高中的关键时期得以最大限度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让学生成为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人,这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教师在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从而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幸福感。

职业责任是教师育人的保障。教师这份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承载着社会的期望、家长的寄托、学生的期盼,把这种期盼变成教育持久动力需要的是责任。在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对很多挑战,要把这些素养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耐心、毅力和奉献,需要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只有教师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自我的职业责任,并一生为之踏踏实实工作,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做更好的“人师”

1.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师”。学习是科学。教师要借鉴现代学习科学理论、脑科学理论,研究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潜质的开发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要不断拓宽视野,做高瞻远瞩的“人师”。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摒弃急功近利、只为升学而教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3.要不断丰富人文底蕴,做价值引领的“人师”。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师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教学育人的核心思想,追随时代的脚步,做更好的“人师”。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2017年,第2期。

[2]李明新《北京教育·普教版》.《别忘了教师的核心素养》,2011年,第3期。

[3]陆军《中小学教师培训》.《从逻辑关系看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