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读品,境由心生——感受《与朱元思书》的审美之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细细读品,境由心生——感受《与朱元思书》的审美之境

陈凤青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五中学318000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可是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还不如将它看作是一篇景色优美的山水散文。那么,此类文章具有怎样的“审美追求”呢?既然是书信,就涉及到语言,因此针对于山水散文的教学,重点是从品味语言的视角进入文本,从语言中感受自然山水的美。那下面就进入到文本中去,在细读、细品中走进文本。

一、读美

要引领学生走近山水散文,首先要欣赏画面的美美在何处、语言的美美在何处。《与朱元思书》开篇便显露出清新的审美境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天山共色”,如同“水天一色”一般,描绘的是大自然中一种逍遥、自在、豁达的境界。因此,开篇写景,实际上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富春江上,天地间一片明净,远山天空苍茫一色,自然大美,人更显渺小,得失悲喜在山川之间也可得以暂时的忘怀。

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跳读、写读等多种方式“赏美”后,逐渐“下沉”到文本之中,在语言美上有了很多发现。读美是品美和探美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耐心、细心才可以。课堂上,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梳理文字,就会发现:全文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偶现行间,整齐之中又错落有致,诵读时琅琅上口,节奏感强。更有工整的骈语,联翩而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样的句子,既突出了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二者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语言美的呈现方式也各异。所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的教学环节,需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针对某句话、某段话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每一个新发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特点发现其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如果想要突出读美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按照相同的句子语言进行句子编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自身句子编写过程中体会这种美之所在。

二、品美

山水小品文,自然山水只能看作是它的“骨骼”,情才是它的“灵魂”。欣赏山水散文,不仅要细细领略景物之美,还要通过品读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趣慢慢体会出来,更要深入领略自然山水的理趣美。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发出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进而牵住了理解课文的牛鼻子。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句,老师铺设了很多问题,如:联系标题“与朱元思书”,作者在向友人朱元思表达什么?仅仅是自己“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逍遥自在吗?那何以感慨与劝勉?

面对如画的山水,作者“从流游荡,任意东西”,让人看到他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自由解脱的情态。在这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荡涤尽身上所有俗世的尘埃,所有争名夺利和一切忧愁烦恼,于此皆烟消云散。在此,作者从纯美自在的山川风景中拉回了现实,情也在此时爆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具有高飞冲天的雄心的人看到这样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社会世务的人看到这样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作者此时的心境已超然物外,以前的不如意、官场上的不得志统统抛于脑后。作者由“无我”到“有我”:似在劝勉友人,又似是对自我处境的感慨。在非功利的“审美境界”与功利的“现实纷扰”中,传达出作者融自我于大自然之中,超然物外,袒露出虚静忘我的心境和高雅无暇的志趣。

三、探美

初看,“探美”这一环节似乎只是锦上添花;细思,却另有深意。探美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不可预知的的探索过程,想要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尽力使学生由“局外人”努力成为“局内人”,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以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于是,老师继续铺设问题:摄影师是用光与影在潜心作画,意在让光影的幻变在传感器上达到更好的效果,美景在显示屏上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想象并模仿摄影师所传达的景观,去捕捉吴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美。

稍纵即逝的镜头,可以捕捉这种光影摇曳之美。文末四句,回到写景上,写出了林间晦明变化之美。茂密树枝的遮挡使得大白天都像黄昏一样昏暗,镜头往上,顺着透过的阳光,出现高远蔚蓝的天空,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精彩的画面常常在艺术的镜头下定格,勾勒的线条、灵动的色彩、变幻的光影、和谐的构图、美丽的声韵真切地反映着生活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所以,教师要善于选取最佳的想象点和联想点,以点带面,通过这些容易引发共鸣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与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审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然后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品,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想象,熏陶感染,开拓思维,拓宽空间,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唤醒学生对美的向往与憧憬。

参加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