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方法相同的融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不同的方法相同的融入

刘洪

刘洪

摘要:传统的课文教学以分析性教学为主,主张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读一段、译一段,学生只停留在对课文表层意识的理解上,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做到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就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这样学生才积极地参与阅读课前预习,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预习;问题;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若能抓住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课前预习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预习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的不好,学生就学的被动,课堂效率就低。传统的课文教学以分析性教学为主,主张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读一段,译一段,过多地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个孤立的词和词组,把重点放在课文中的语言点挖掘上。由于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明显的依赖性。所以,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喂,学生吃”的教学模式,抓住课前预习这一关键环节是很重要的,只有阅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其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效率。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阅读是学生的重点学习版块,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学习,特别是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前阅读预习方法的指导。课前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业,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所以,如何根据需学的阅读材料,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阅读课前预习方法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冷静分析问题,积极反思总结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预习、听课和复习三个环节,课前预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或形式化的一个环节。当前英语阅读课的预习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师反思,统筹兼顾

首先,教师忽视预习内容、质量和检查的落实,使预习可有可无或紧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指导,即使布置预习作业也只限于查找新单词、听录音和读课文等教笼统较低层次的要求。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课前预习方法缺乏应有的指导,对学生的预习结果缺乏应有的检查,导致学生的预习效率低下。

2.学生反思,从我做起

首先,多数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阅读课前预习,认为预不预习没有关系,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了,而且现在学生的作业负担重,有时想预习也没有时间。其次,有的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课前需要预习的重要性,但在课前预习方面缺乏正确的或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进行阅读课前预习时,只重视对阅读文本的词汇识记而缺乏对阅读文本信息进行理解性探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既然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冷静分析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找出解决办法。

二、灵活机动选方法,形式多样提能力

低效的英语阅读学习,让许多学生苦恼不已,因此,学生要改变思想上不重视阅读课前预习的现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重视阅读课前预习,对教师所要教授的课文提前进行思考,把握课文大意,甚至可以收集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课前预习,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朗读识记,从基础开始

朗读和识记式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单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容易习惯并大都欢迎这种预习方式。

2.听力训练,面向中考

它主要加强听说训练,对中考听力、口语考试有益,应被尽量采用。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

3.发现问题,总结提高

教师可把新课文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排除障碍,体验快乐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课堂讲解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比如:重点词提示和找所给英文释义的对应词。虽然这类练习针对的是新课文中较难掌握的词,但有人学生从此后表中已经知道了这些词的词性和汉语意思,因此学生还是能够较容易的完成练习,掌握这些难学的词语。重新组织句子也是如此,它只是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较难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课堂学习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材料准备,培养自学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使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的教学道具。教师布置这些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指定阅读某些参考书的某些章节、给指定话题的范围、明确讨论的问题等,这一预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6.阅读理解,提高能力

学生进入了较长的课文的学习阶段后宜采用这种方法。课文整体教学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课前侧重于认知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学生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7.小组讨论,共同进步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学习好的可以帮助学习弱的,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预习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比如早读、自学或课堂教学开始时有教师统一安排。

阅读课前预习对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了解的要学的课文的内容,为教师的讲解扫除了障碍,同时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可以降低对难点的理解难度,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总之,教师只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坚持使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课前预习的习惯,一定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