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以问导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魏宗武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马江中心小学722404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黄金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关键词:语文创新认知

一、激发学生“乐问”

激发学生“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动口,质疑问难,主动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变教为引,变灌为帮。如:我在讲《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有一个学生问:把课文中的老班长他们将要走出草地时“挨了一天又一天”这句改写成“过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呢?有个学生认为可以,因为挨了一天就是过了一天,我随后启发:你们在党的关怀下幸福地生活着,过了一天又一天,渐渐长大了,能不能说你们“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长大了”?学生大笑,都说不行。我总结道:“挨”和“过”虽然在这里都是“过去”的意思,但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挨”有艰难的意思,所以课文用“挨”字很准确,充分表现了当时环境和条件的恶劣。

二、鼓励学生的“敢问”

培养学生提出质疑、思考问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定期着眼于培养学生“敢问”。

有的学生怕丢面子,甚至担心遭到同学的冷嘲热讽,老师也会因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不好回答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因此即使心中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因此,教师要保护、扶持学生的热情,不要泼冷水,以解除学生思想包袱。尤其对后进生提出的简单问题要做到不呵斥,对提得好的问题应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学生“善问”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造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学生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促使学生“奇”问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必须把学习的内容巧妙转化为问题情境,做到让学生所提的问题明确,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挑战性,保证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故意造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新旧知识间的冲突,让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这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问题意识。

五、启发学生“追问”

在培养学生“奇问”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的“追问”,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追问的“刺激”下,学生更能够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更好地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如在讲《跳水》一课时,我提问学生:“除了课文中船长用枪命令儿子跳水外,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没有?”但没有想到,有个学生提出了“能不能不用枪逼他跳水来救他”的问题。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便立即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先后提出了二十多个方法,最后又一一否定了。学生们觉得当时时间紧迫,只有此法可行。同时,也使船长沉着、果断、机智的形象矗立在学生的眼前。我当即表扬了这个提问题的学生,他提出的问题好就好在追求实效,而且这个求异性的质疑也促进了全体学生发表不同寻常的见解,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众多假设中寻求了解决矛盾的最优方法。这种对现成结论的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反过来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六、引导学生学会“自问”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在一堂课结束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以《老树的故事》为例,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中的作者向老树问年龄有多大、有多少鸟儿在它身上安过家、老树有多少童话和故事……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童话色彩的语言无拘无束地向老树提问题,补充课文没有叙写出来的内容。这些潜在着问题张力的学习内容,老师应在备课时挖掘出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提问题,不断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只要我们善于引导,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创新的时代呼唤创造性的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