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翻译下的文化差异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5
/ 2

[摘要]经济社会中人们进行商务活动时,常常涉及到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必须找到一个融合点。根据翻译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出适时的调整,将异国风情的东西重现在译文中,以表现出对原文所涉及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标准

一、序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传递。现代国际商务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翻译进行的跨文化商务活动。各民族由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其文化翻译将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一个融合点。但由于文化差异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时很难找到这一融合点,因此要加强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和分析能力,让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往往造成一些信息的变化和流失,带来误解甚至造成生意失败,翻译人员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从文化角度入手,充分考虑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实现信息对等和增强文化色彩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以利于促成国际商务的交流与合作。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例如,我国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从文化信息对等方面来看却是糟糕的。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用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不失为一妙译。

(二)颜色上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对颜色的感觉是大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在中文中,"蓝色"经常是以褒义的形式出现,"蓝天白云"、"蓝色的大海"饱含着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蓝色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blue不仅表示颜色,而且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忧愁苦闷".由于blue sky在英语中是"没有价值",因此如果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三)数字上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的"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13"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13"则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例如,"7"在欧美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商标"7-Up"的饮料翻译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当于中国人的"8". "7"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7"为胜利,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等。但在我国,"7"是个普通的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9"与"久"同音,所以"9"常用来表示"长久"之意。中国皇帝都崇拜"9",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词汇介绍给外国读者时,应大量采取异化策略。通过异化策略不仅有利于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得到和中国读者相近的文化体验,也能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保障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三、相应策略研究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他强调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

(1)"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准则,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的。他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奈达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语义信息和风格信息)的对等。例如,Mary failed to pass the examination,and she was in a blue mood.这里的"blue mood"当然不是"蓝色的情绪",应译成"玛丽考试不及格,所以很忧郁".(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标准,由著名英国翻译家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他在所著的《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收集的论文中提出了该标准。交际翻译侧重信息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由此看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标准更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比如,将"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

(3)"翻译等值".加拿大翻译家德利尔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一书中指出:"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标准对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例如,将"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译为"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沿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地再现了源语中的情形。又如,将"Fresh up with Seven-up"汉译为"君饮七喜,醒脑提神".四、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外翻译标准其实质上有一致性,即信息对等。商务英语的涵盖面较广,涉及到众多的不同领域、不同文体,所以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有其特殊性。鉴于商务英语这种特性,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可以是"信息的灵活对等",即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原文与译文文化信息的对等。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每一个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清晰地了解本国与他国的民族文化差异,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因此,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陈羽纶,张明。英语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6]罗选民。中华翻译文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外语,2004(2):140-149.

[9]卫乃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3):280-291.

[10]王立非,张岩。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块使用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36-

[11]文秋芳,梁茂成,晏小琴。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12]许家金,许宗瑞。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话语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3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