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昏迷患者
  • 简介:我们通过组化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肝内血管阻塞性病变是乙型肝炎肝硬变组织病理学特征之,它在肝硬变发展过程中可能干扰肝内血液循环,导致门脉高压。材料及方法、标本来源选自本院肝研所门诊和住院病例肝穿活检及肝病患者死后解剖标本,共85例。二、方法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例均作HE、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按照基本组织

  • 标签: 肝炎肝硬变 血管病变 发展过程 乙型 阻塞性病变 山东泰安市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概念,肠道内环境与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与NAFLD发病机制关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背景:已证实肠嗜铬细胞(EC细胞)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消化不良(FD)与IBS同属功能胃肠病范畴,推测感染后FD(PI-FD)与PI-IBS可能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目的:观察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数量、功能改变,初步探讨PI-FD可能发生机制。方法:纳入35例PI-FD患者、30例非PI-FD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35例PI-FD患者中,14例粪便培养致病菌阳性(PI-FD-A组),21例粪便培养阴性,根据临床表现确诊(PI-FD-B组)。以5-羟色胺(5-HT)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胃黏膜EC细胞,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胃黏膜5-HT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C细胞超微结构及其与神经纤维毗邻关系。结果:PI-FD组胃黏膜EC细胞数和5-HT浓度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EC细胞数量与黏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5)。电子显微镜,EC细胞内细胞器较多,部分胞质内可见特异性分泌颗粒,PI-FD组距神经纤维5μm范围内EC细胞数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I-FD-A组与PI-FD-B组EC细胞数量和5-HT浓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显著增殖、活化,EC细胞激活途径可能在PI-F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急性胃肠道感染 肠嗜铬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目的探讨以霉菌食管炎为首发症状艾滋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艾滋病并食管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霉菌食管炎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消化道症状,及消瘦、发热伴随症状。内镜表现食管黏膜白色或乳白色斑点及斑片样附着物,多呈条状融合,甚至融合成大片状白色苔样伪膜覆盖整个黏膜。结论临床及内镜医生应充分认识以霉菌食管炎为首发症状艾滋病,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标签: 霉菌感染 食管炎 艾滋病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免疫逃逸能力。调节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以及两者间相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在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对1.57%±0.99%,P〈0.01;MDSCs:21.72%±10.12%对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与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基本疾病谱有两种:非酒精脂肪肝(non—alcohlicfattvliver,NAFL)和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steatohepatitism,NASH)。NASH为NAFLD中种组织学亚型,除了脂肪浸润外,可见到不同程度肝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二次打击”假说认为,传统上认为如果肝脏能够适应脂肪变性发生。则仅表现为单纯脂肪肝:如果不能够适应,则发生脂肪性肝炎。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脂肪变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 liver 生机
  • 简介:胆道系统显象某些显象剂能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并经胆管、胆囊、总胆管排入肠腔,因而可被用作胆道显象。以往常用131I-玫瑰红作黄疸鉴别诊断,因费时较长,且131腆应用条件限制,近年来,99mTc标记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衍生物(IDA)已成为目前最主要胆道显象剂。IDA衍生物已有EHIDA、PIPIDA、DISIDA和Mebro-fenin。由于各种IDA衍生物分子结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胆囊炎 胆道显象 显象剂 肝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病例:患者女,62岁,因“腹泻4年,四肢无力2周,加重2d”于2017年3月15日收治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每日6~7次,为白色水样便或黄色稀便,伴腹胀,排气后腹胀可缓解,余无明显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炎”,予以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者症状未见缓解,遂自行服用中药治疗,配合长期饮食治疗(饮食单、清淡),腹泻仍未见好转。入院前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乏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故未予重视,未接受治疗。入院前2d,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加重,无法站立、行走,双手无法持握,无心悸,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神志不清、四肢抽搐,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 标签: 腹泻 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调查门诊功能消化不良(FD)病人中焦虑障碍患病情况;观察心理治疗疗效。方法对消化门诊158例FD病人进行Zung氏焦虑量表(SAS)检查和FD症状评分,以中国精神病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为依据诊断焦虑性障碍。将其中伴有焦虑性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解释、安慰和支持;试验组,以合理情绪疗法为主;两组均辅以药物对症治疗。3个月和1年后随访。结果本组中广泛性焦虑识别率高达10.13%(16/158),此前均被漏诊漏治;对照和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FD症状和SAS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但1年后试验组仍能维持较好效果(P<0.05),而对照组则有反复(P>0.05),且试验组焦虑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虑障碍在FD中多见,应得到综合医院医师高度重视;心理治疗可更好和更持久减轻症状和不适。

  • 标签: FD 焦虑障碍 对照组 中焦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相关。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112例(43.6%),C基因型140例(54.5%),B+C基因型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型。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38.8%,P〈20.05。C基因型HBV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1)、HBeAg阳性率(67.1‰)、HBV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型(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l)显著高于C基因型(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型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单B型或C型为主.含少量B+C型。C基因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 简介:肠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运动、分泌和血液供应具有独立调节作用,功能胃肠病(FGIDs)慢性症状如腹泻、便秘和疼痛与肠神经调控胃肠道功能异常有关。某些FGIDs存在肠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甚至神经元退行改变;肠神经系统与肠道Cajal间质细胞、胶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连接和功能异常亦可能参与了FGIDs发病;脑-肠轴功能紊乱是应激和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之。肠神经系统在FGIDs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肠神经为靶点为开发治疗FGIDs有效药物开辟了广阔前景。

  • 标签: 肠神经系统 功能性胃肠病 脑-肠轴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腹部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由于腹腔脏器多,常造成临床对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影像学诊断虽对发现腹腔占位性病变提供了方便,但些病变因无典型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表现,因此对病变定性诊断有时只能是十分模糊提示.组织病理学检查因能观察病变细胞学形态,可以对病变性质、来源提供十分有价值帮助,是疾病确诊最为权威方法.

  • 标签: 占位性病变 腹部 经皮穿刺活检 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 临床
  • 作者: 黄欢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3-07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射洪629200
  • 简介:消化不良(dyspepsia)是种胃动力出现了障碍而导致疾病,包括胃蠕动不好引起胃轻瘫以及食道反流病。长期消化不良,势必会引起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长期胃胀、胃痛、灼烧,就会影响到进食、睡眠、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另外,此类患者由于这些症状,往往需要反复到医院就诊,进而产生医疗费用,这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个不小负担。如果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告别这种不好现象,平常不仅要要多注意自己饮食习惯和调理自己身体外,还要知道消化不良些危害和如何防治消化不良。

  • 标签: 消化不良;危害
  • 简介:目的:探讨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校附属医院2013年9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8例,29例对照组服用常规药物治疗,29例运动组除服用常规药物外,增加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每分钟走120至140步,平均每天快步走1~2次,每次健身时间在30~70分钟,每天有效步行6~8千步。在健身走完后适当休息5~10分钟,再开始打太极拳,每次打太极2~3遍。10月后考察疗效。结果在治疗10月末,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从治疗前(168.2±5.3)mmHg和(95.8±7.2)mmHg降到了(139.6±6.5)mmHg和(86.0±5.5)mmHg(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6.1±6.5)mmHg和(91.0±6.2)mmHg,P<0.05];观察期结束时,运动组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3.8±1.2)mmol/L、(4.2±0.9)mmol/L、(1.2±0.4)mmol/L和(1.2±0.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1.4)mmol/L、(4.4±0.5)mmol/L、(1.3±1.2)mmol/L和(1.6±0.1)mmol/L,P<0.05];运动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压有良好改善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高血压病 快步走 太极拳 血生化指标 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