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急诊PCI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共有144例病人被随机分为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组(A组,51例),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组(B组,49例),对照组(C组,44例)。比较三组间术前和术后的TIMI血流、住院期间和随访90天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在PCI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3级血流有明显差异(A组15.7%,B组4.1%,C组2.3%,p<0.05)和(A组98%,B组83.7%,C组86.4%,p<0.05),但B组和C组无差异。住院期间和随访90天时A组、B组和C组间的MACE发生率无差异(A组3.5%、B组5.5%和C组5.4%,p>0.05和A组7.68%,B组7.89%和C组10.52%,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提高急诊PCI时IRA的开通率和术后心肌灌注,MACE事件发生率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替罗非班在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比其两组各项指标和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SV(56.89±1.24)mm3;LVEDV(126.09±1.45)mm3;LVEF(55.98±1.34)%,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75%,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尿激酶 左旋精氨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随机将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行常规护理、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结果研究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I期心脏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82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视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观察组A和观察组B,两组都是41例,观察组A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B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观察组A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0.5%,观察组B是92.7%,观察组B高于观察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治疗后1周、6个月的LVEF、LVED水平均优于观察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院内心脏破裂、复发梗死、1个月内死亡、1年内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与预后,值得推行。

  • 标签: 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阿替普酶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80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尿激酶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选用瑞替普酶溶栓药物治疗。溶栓后1h、2h,对两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种出血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溶栓后1h、2h,观察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2.5%,尿激酶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再通率,对患者预后有益。

  • 标签: 瑞替普酶溶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分析其在提升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上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的患有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选择100例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的治疗方式,而研究组患者增加盐酸替罗非班的治疗方式。分析床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0%,研究组为96.0%,两组之间差异较大,此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有3例出血、3例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而研究组有2例出血、3例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此时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的治疗方式十分有效,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科学研究和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盐酸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入院方式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效性和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成都市9家医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1 04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方式分为救护车组(100例)、自行来院组(584例)和转院组(360例)。收集3组患者的救治时效性指标,即再灌注时间(包括发病至到达医院大门时间、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心肌总缺血时间(指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院内死亡发生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救治时效性指标和院内全因病死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方式是否为接受P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救护车组患者心肌总缺血时间比自行来院组[180.0(135.0,282.0)min比278.0(177.8,478.5)min,P<0.05]和转院组[180.0(135.0,282.0)min比301.0(204.3,520.8)min,P<0.05]短。关于发病至到达医院大门时间,救护车组<自行来院组<转院组[100.0(56.3,198.0)min比149.0(72.0,313.5)min比238.0(135.0,545.0)min,P<0.05]。救护车组和转院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均比自行来院组短[分别为75.0(44.3,101.8)min比97.0(71.0,140.5)min和67.0(40.0,91.8)min比97.0(71.0,140.5)min,P均<0.05]。3组患者的院内全因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方式不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急救系统入院的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时效性更强,不同入院方式对患者院内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入院方式 救治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流程路径优化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2~7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病死率、诊疗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且试验组ST降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8.57% vs 68.57%;1.43% vs 11.43%)。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初步抢救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D2B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及家属对救护过程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 vs 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诊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流程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护理配合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影响作为探究方向,分析护理改善措施。方法: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截选收治的100名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所选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08~2020.03中,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将常规护理干预为主,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为进一步的得到用于分析的数据,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将不同护理方案影响进行对比,以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分析护理改善情况,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在施加针对性护理护理后,通过更为有效的护理手段,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恢复效果。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PCI治疗 导管室护理配合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高原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PCI治疗的全部中青年STEMI患者资料,根据海拔高度将患者分为平原组(120例)和高原组(92例)。比较分析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情况及90d预后。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12例STEMI患者,年龄(41.3±8.1)岁,男172例(81.1%)。平原组和高原组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分别是24.2%和52.2%,血糖异常比例分别是18.3%和32.6%,血脂异常比例分别是41.7%和57.6%,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分别是(575±67)pg/mL和(1624±379)pg/mL,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比例分别是62.5%和30.4%,精神抑郁比例分别是35.8%和1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分别是30.0%和16.3%,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症状-入门时间分别为385.4(42~695)min和542.5(110~876)min,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分别是10.0%和21.7%,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预后方面,高原组和平原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分别是0.83%和6.52%,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11.7%和23.9%,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中青年STEMI患者比平原患者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更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衰竭发生率更高。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 高原 中青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急诊介入治疗(PCI)的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同时合并慢性闭塞病变(CTO)时其近远期预后。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注册研究中接受急诊PCI的11 905例STEMI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合并CTO组和不合并CTO组。收集2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并根据基线资料进行1∶3倾向评分匹配。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1年时的总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衰)再入院、卒中、严重出血等。结果合并CTO的患者STEMI共931例,男性755例(81.1%),年龄(62.2±11.4)岁,占所有STEMI患者的7.8%。非合并CTO的STEMI患者共10 974例,男性8 829例(80.5%),年龄(60.0±11.8)岁。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STEMI合并CTO组纳入896例患者,STEMI不合并CTO组纳入2 688例患者,与不合并CTO组相比,STEMI合并CTO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高(4.2%比2.4%,P=0.006),随访1年期间全因死亡率(8.5%比4.4%,P<0.001)、心原性死亡率(5.3%比2.6%,P=0.001)和总MACE发生率(35.1%比23.3%,P<0.001)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CTO(HR=1.54,95%CI 1.06~2.22,P=0.022)、高龄(HR=1.06,95%CI 1.04~1.08,P<0.001)和既往存在心衰病史(HR=4.10,95%CI 1.90~8.83,P<0.001)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TO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和1年死亡率较高,合并CTO、高龄和既往存在心衰病史是STEMI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尿激酶原溶栓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对症处理,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尿激酶原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成立前后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80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并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先后顺序进行分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治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D2B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均缩短,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院内死亡率、PCI术后院内心衰率下降、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胸痛中心的建立可提高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进门-球囊扩张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STEMI患者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搜集、整理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前1年内(2014.3-2015.3)收治的587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年(分为A组),和建立胸痛中心后1年内(2015.3-2016.3)收治的789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年(分为B组);系统性回顾A、B组急诊PCI百分比、FMC-D2B、总缺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出院3年后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脏彩超EF等。结果:A、B两组间PCI百分比、FMC至D2B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缺血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出院3年后再住院率、出院3年后死亡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STEMI患者PCI百分比、缩短STEMI患者FMC-D2B时间、减少STEMI患者住院时间、降低STEMI患者住院费。

  • 标签: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院内50例STEMI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急救护理、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心电图、启动导管室、溶栓开始、急诊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再梗死,对照组发生率24.00%,与其对比观察组的4.00%明显较低。结论 采用时间路径式急诊护理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救时间,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 标签: []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机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24名)和治疗组(27名)。常规组行常规方法,治疗组行替罗非班。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常规组中12名显著(50.0%),7名有效(29.2%),5名无效(20.8%);18名显著(66.7%),7名有效(25.9%),2名无效(7.4%)。治疗组有效率92.6%(25/27)显著高于常规组79.2%(19/24)。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