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GnRHa)治疗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女童最终成年身高的改善。方法: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获得GnRHa治疗CPP女童文献,检索时限至2019年12月1日。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共计939名CPP女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GnRHa治疗,CPP女童成年身高(Adult height,AH)较对照组增加4.09 cm(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2.46~5.71),有统计学意义,P<0.1,I2=92%,异质性显著。使用GnRHa治疗,CPP女童成年身高较靶身高(Target height,TH)增加5.04 cm(95%CI:2.86~7.44);CPP女童成年身高较初始预测成年身高(PAH0)增加4.17 cm(95%CI:2.04~6.30),均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提示:亚洲及欧洲地区,使用GnRHa分别能增加AH分别3.81 cm(95%CI:1.82~5.80)、4.71 cm(95%CI:1.06~8.35);骨龄(BA)<11岁或者≥11岁开始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AH分别增加4.19 cm(95%CI:2.51~5.87)及4.03 cm(95%CI:1.30~6.75);实际年龄(CA)<8岁时开始治疗AH增加6.12 cm(95%CI:3.25~8.99),CA≥8岁开始治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每4周曲普瑞林治疗剂量<或者≥80 ug/kg均有统计学意义,AH分别增加5.17 cm(95%CI:3.75~6.60)及2.47 cm(95%CI:0.61~4.34),平均治疗疗程≤2年及>2年均有统计学意义,AH分别增加3.21 cm(95%CI:1.27~6.16)及5.63 cm(95%CI:3.15~8.11),提示GnRHa治疗大于2年可增加最终成年身高。结论:GnRHa治疗CPP女童组成年身高(Mean Difference,MD=4.09 cm,95%CI:2.46~5.71)、AH-TH(MD=5.04 cm,95%CI:2.86~7.44)、AH-PAH0(MD=4.17 cm, 95%CI:2.04~6.30)均优于未治疗CPP女童组。小骨龄、小剂量和长疗程治疗效果更显著,实际年龄大于8岁开始治疗没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中枢性性早熟 女童 身高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联合生长激素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2年10月)进行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患儿共28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参照组14例患儿,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治疗,研究组14例患儿,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生长激素治疗。通过相关统计学来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均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患儿,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不良症状。

  • 标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生长激素 中枢性性早熟女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为阐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将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MCS)、模型组(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干预组[MCD+1.25(OH)2D3],干预组每天按体质量给予3 ng/100 g的1.25(OH)2D3花生油溶液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花生油灌胃。4周后实验结束,下腔静脉取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留取肝组织观察肝脏形态和病理改变(油红O及HE染色),并检测肝脏总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脂肪酸转运蛋白36(FAT/CD36)、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 mRNA及其蛋白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均可见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大量脂滴空泡,干预组明显减轻。干预组肝脏TG含量(2.23±0.98)μmol/g较模型组(3.53±1.06)μmol/g明显降低(F = 5.930,P = 0.035)。干预组ALT含量(35.99±9.54)U/L较模型组ALT含量(57.65±19.42)U/L显著下降(F = 13.790,P = 0.034);干预组AST含量(16.9±3.73)U/L较模型组AST含量(27.81±13.31)U/L显著下降(F = 3.084,P = 0.046)。干预组大鼠FAT/CD36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mRNA:1.21±0.61,蛋白:1.54±0.75)较模型组表达水平(mRNA:2.31±0.81,蛋白:2.83±1.42)显著降低(mRNA:F = 8.370,P = 0.001;蛋白:F = 7.212,P = 0.043);同样,ACC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mRNA:0.89±0.54,蛋白:0.28±0.11)较模型组表达水平(mRNA:1.39±0.19,蛋白:0.47±0.24)显著降低(mRNA:F = 3.948,P = 0.036;蛋白:F = 10.933,P = 0.048)。结论1.25(OH)2D3减轻了MCD饮食大鼠的肝脏脂肪沉积,这可能通过抑制FAT/CD36以及ACC1的表达来实现。

  • 标签: 脂肪肝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脂肪酸转运蛋白36 乙酰辅酶A羧化酶
  • 简介:将2-乙酰吡啶与L-蛋氨酸在乙醇作为溶剂的情况下混合,并用氢氧化钾调节其pH,二者通过缩合反应,得到2-乙酰吡啶缩L-蛋氨酸配体。在此基础上,将配体与三水合硝酸铜进行反应,合成了铜配合,使用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此外,选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对配合与DNA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和DNA作用的模式是插入模式。

  • 标签: 2-乙酰吡啶 L-蛋氨酸 结构表征 DNA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中核苷类似抗乙肝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药学服务的临床意义。方法将院收治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则按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病毒(核苷类似+2HREZ/4HR+护肝),治疗中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全过程,并进行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DNA及预后情况。结果乙肝患者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停药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用核苷类似安全有效,可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降低停药率,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既实现了医药护理的协作,又体现了对患者的医学人文关怀,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检测聚乙二醇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polyethylene glycolylated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ue,PEG-GLP-1a)生物活性的报告基因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将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表达载体和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creted alkaline phosphatase, SEAP)报告基因载体瞬时共转染HEK293T细胞,培养后加入PEG-GLP-1a刺激细胞分泌SEAP,使用SEAP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并验证其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稳定性等指标。结果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和SEAP双载体瞬时共转染的HEK293T细胞对PEG-GLP-1a具有强反应性。使用该方法测定PEG-GLP-1a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加标回收率为97.6%~102.2%,准确性较好。不同测定日期的日内半数效应浓度的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0.22%,不同测定日期的日间半数效应浓度的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3.02%。结论报告基因法可以用于PEG-GLP-1a的生物活性检测。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 碱性磷酸酶 基因,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用响应面法对马来酰亚胺活化相对分子质量40 000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MAL-PEG40K)修饰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glucagon-like peptide 1 analog,GLP-1a)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对GLP-1a浓度、GLP-1a/MAL-PEG40K摩尔比、反应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长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前3个条件为自变量,PEG修饰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PEG修饰率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PEG修饰率,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反应条件的最优值。结果GLP-1a与MAL-PEG40K的最佳反应条件为:GLP-1a浓度2.5 mg/ml,GLP-1a/MAL-PEG40K摩尔比1∶1.25,反应液pH8,反应温度4 ℃,反应时长60 min。该优化条件下,GLP-1a的PEG修饰率可达91.0%。结论响应面法获得了GLP-1a与MAL-PEG40K的最佳反应条件。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聚乙烯二醇类 反应条件 响应面法
  • 简介:前列腺癌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本文以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株为主要研究对象,联合姜黄素类似E10和多西紫杉醇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比较其与单独给药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低剂量的姜黄素类似E10与低剂量的多西紫杉醇联合使用,比两种药物单独高剂量使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传导通路和Erk1/2传导通路具有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姜黄素类似E10和多西紫杉醇对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 标签: 联合治疗 前列腺癌 姜黄素类似物 多西紫杉醇 协同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2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共80例,随机性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腺苷蛋氨酸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治疗,观察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与政治的变化,并于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测定患者肝肾功能与血尿常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对照组患者而言有更明显的改善,而肝功能的恢复而言,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5.2%与56.4%,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疗效好,对症状的改善与对肝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腺苷蛋氨酸 慢性乙型肝炎 重度黄疸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肝功能恢复
  • 简介:奶牛日粮中加入适量蛋氨酸锌,不仅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牛体健康,减少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增加产奶量,提牛奶品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又提高经济效益。

  • 标签: 蛋氨酸锌 奶产量 乳房炎 蹄病
  • 简介:为了掌握虹鳟鱼饲料中蛋氨酸的利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个喂养实验。准备了5种实验饲料。1号饲料,是一种基本饲料,以含50%的酪蛋白作为唯一的蛋白源。2号—4号饲料,分别依次在基本饲料中加入0.5%,1.0%,和1.5%的L—蛋氨酸而制成。5号饲料,以含50%的蛋清蛋白作为蛋白源。喂养加入蛋氨酸饲料的鱼,在其肝部和肌肉中积累了大量的蛋氨酸。与此相对的是,肝中的牛胆碱含量只受喂养实验的轻微影响。通过加入蛋氨酸至1.0%,提高了鱼蛋白质净利用率(NPU)。然而如果加入的蛋氨酸量达到1.5%时,鱼的NPU值反而低于1.0%时的水平。该实验结果表明:虹鳟鱼通过一个转硫作用将蛋氨酸转变成半胱氨酸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以含大量蛋氨酸饲料喂鱼时,蛋氨酸不能充分利用。

  • 标签: 虹鳟鱼 饲料利用率 蛋氨酸 硫氨酸 胱氨酸
  • 简介:选取3种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类化合,测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5-二羟基萘在120~600μmol·L-1范围内对酪氨酸酶的激活活性〉450%,最高为537%;2,2′-联苯酚的激活活性最大为284%;2,2′-联吡啶-3,3′二醇无激活活性。动力学研究表明,1,5-二羟基萘表现为非竞争性激活;2,2′-联苯酚为混合性激活作用,在酶促反应体系中,既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又改变酶的空间构型,综合提高反应速度。

  • 标签: 酪氨酸酶 激活剂 1 5-二羟基萘 2 2′-联苯酚 动力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联合GLP-1类似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021年接受的100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例,按照随机分配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羟苯磺酸钙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GLP-1类似治疗方式,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采取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从视力水平比较后,观察组治疗后视力评分为0.58±0.22,对照组视力评分为0.47±0.07,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GLP-1类似治疗后,患者在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以及改善胰岛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展现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GLP-1类似物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者逆转录酶(RT)区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行HBV RT变异基因检测的慢性HBV感染者678例,其中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者417例,肝硬化2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治疗者268例,曾用抗病毒治疗停药6个月及以上者138例,持续抗病毒治疗者272例。HBV基因分型及RT区变异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对可能影响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因型、抗病毒药物选择以及用药时间、HBV感染情况、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78例HBV感染者中有290例检测出RT区变异(42.8%),其中,预存耐药率为6.72%,经治患者耐药变异率为23.19%。持续抗病毒治疗者耐药变异率为66.18%。抗病毒治疗1~5年的慢性HBV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为27.14%。对可能导致HBV变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治时核苷类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等是影响HBV RT区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程度、HBV基因型、HBV DNA定量水平不是耐药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超过60岁、长期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类药物为HBV耐药发生高风险人群,应加强HBV耐药监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耐药变异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利拉鲁肽)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及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向体外培养的人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mol/L、10~mol/L、10-mol/L、10。mol/L的GLP-1类似,24h后采用CellCountingKit-8(CCK.8)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RT—PCR)法检测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结果(1)GLP-1促进人成骨细胞增殖(P〈0.05),随着给药浓度的增高,成骨细胞增殖率下降(P〈0.05);(2)低浓度GLP-1(10μmol/L)上调人成骨细胞中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P〈0.05);高浓度GLP-1(10-7mol/L、10-8mol/L)下调人成骨细胞中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P〈0.05)。结论GLP-1促进人成骨细胞的增殖,低浓度时Wn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调控过程,高浓度抑制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成骨细胞 增殖 WNT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q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log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X^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Α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在化疗所致肝功能异常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住院经手术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40例,行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后曾出现肝功能异常,在下一周期化疗开始时加用腺苷蛋氨酸预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前后自身对照。治疗过程监测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的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下降,肝功能改善情况(ALT、AST、TBIL升高程度和复常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可明显改善化疗后肝功能指标,减少化疗所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缩短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程,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用于预防化疗所致肝功能异常。

  • 标签: 腺苷蛋氨酸 药物性肝损害 化疗
  • 简介:目的:评估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10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肝移植术后治疗方案;治疗组56例,除给予常规肝移植术后治疗方案外,同时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作为肝移植术后常规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 标签: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肝移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时不同剂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治疗最早时间为2018年4月、治疗最晚时间为2020年4月。)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43例,均给予腺苷蛋氨酸治疗,大剂量组给予每日2000mg,小剂量组给予每日1000mg,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差别并不明显;但治疗后大剂量组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小剂量组(p

  • 标签: 腺苷蛋氨酸 病毒性肝炎 不同剂量 大剂量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