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内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时血管内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的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的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内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管内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的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的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的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 简介:卒中后抑郁为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精神及神经功能恢复,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消极影响。卒中后抑郁与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近年来研究证实脑小血管变同样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的发病率随之增加,它不仅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会加重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本文对脑小血管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脑小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
  • 简介:查阅近十年来康复评定的相关文献,发现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早期而全面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指导制定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因此,运动功能评定是脑血管意外康复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方法
  • 简介:  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又称脑血流储备、脑血液动力学储备、脑灌注储备、脑自身调节储备)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Bayliss效应)维持脑血流正常稳定的能力.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检测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和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血管储备 影像学
  • 简介: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reactivity,CVR)的评估对脑血管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目前CVR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氙计算机断层扫描(Xenoncomputedtomography,氙CT)、灌注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及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常用的激发试验包括吸入混合浓度的CO2和静脉注射乙酰唑胺以及改进的屏气等。本文对脑血管反应性的主要检测方法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脑血管反应性 脑血流量 氧摄取分数
  • 简介:随着对脑血管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核磁共振成像各项检测功能的开发和利用,脑小血管变(SVD)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SVD是隐匿性渐进发展的,所以以往人们对它往往认识不足。血管性认知损害和痴呆与SVD有着密切的关系,SVD的后期可对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本文就SVD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病变 血管性认知损害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临床初筛中的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小血管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血管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初筛 数字眼底照相 眼底血管改变 颈动脉斑块
  • 简介: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 简介:老年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病变、脑血管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老年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AD)、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性痴呆等。老年痴呆除了表现认知功能障碍以外,多可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所以小剂量抗精神药物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使用较为普遍。抗精神药物治疗老年痴呆伴发BPSD的显著疗效已被人们广为认同,但是近年来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抗精神药物会增加老年痴呆患者脑血管意外(CVAEs)的风险,甚至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老年痴呆 脑血管意外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CT、MRI、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肿瘤或瘤结节全切除术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死亡2例.结论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仍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肿瘤,完整地切除肿瘤或瘤结节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 标签: 脑血管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影像学
  • 简介: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该类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影像学检查对CVS的早期判断及监测具有较大价值。本文综述了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在判断CVS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成像技术 MR成像技术
  • 简介:原发的心脏肿瘤相当少见,尸检报道发生率为0.002%~2%,四分之三是良性肿瘤,其中近一半是心脏黏液瘤(Cardiacmyxoma,CM),而约75%的CM发生在左心房,15%~20%在右心房,左心室及右心室更为少见,各占3%~4%。CM的首发症状可以为外周血管的栓塞,且50%-80%发生在脑血管

  • 标签: 心脏黏液瘤 血管并发症 心脏肿瘤 良性肿瘤 外周血管 首发症状
  • 简介: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为卒中高发国家,卒中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新发卒中,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有卒中存活者700万人。脑血管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3的卒中患者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国家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估计每年卒中治疗费用约120亿元人民币。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指南 预防 二级 全球性问题 人类健康
  • 简介:目的随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家访式调查和随访,时间为24年,分析OSAHS组和对照组(无OSAHS组)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肺心病、退行性心瓣膜发生情况。结果1868例中,男956例,女912例,随访起点年龄53~82(63±6)岁,其中OSAHS组598(32.0%)例,对照组1270(68.0%)例。终点发生心血管疾病比较显示,OSAHS组582/598(97.3%)例,对照组发生932/1270(73.4%)例(P〈0.01)。结论OSAH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可能性较一般人群高,提示OSAHS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它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荷。尽管近年来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卒中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现状 二级 病理生理学 人口死亡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本文就应用各种动物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研究有无大血管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后循环血管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K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变组20例,小血管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后循环血管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结果(1)大血管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2)4、血管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结论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
  • 简介: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是脑小血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一组累及颅内直径〈300μm血管的动脉血管,以单基因遗传方式发病,病理学表现为小血管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出血和狭窄或闭塞,而非粥样硬化性改变。由于临床发病率低,典型病例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践,应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结合文献检索复习方法,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有助于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 标签: 遗传性疾病 先炙胜 探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