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玺与《玺汇》0002“邯(弋)易(阳)君铄”风格酷似,“弋阳”属境,“娠坪”无疑亦应属境。《玺汇》对该玺之隶定十分可信,其中“娠坪”应读“长平”。战国时代地名中有两个“长平”:

  • 标签: 楚官玺 中国 文化史 古文字资料 文字风格
  • 简介:<正>一、新蔡大夫之?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 标签: 陈介祺 古玺 楚文字 大夫 汇编 白文
  • 简介:原湖北江陵与潜江(西南)之间的龙湾一带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是一处大型王宫遗址并有城址,沙市秦简记述竟陵至江陵之间的地名有寻平,新蔡简记有楚王驻跸之地“鄩郢”,推测,之“鄩郢”或有可能就在秦时“寻平”一带,地处龙湾。

  • 标签: 潜江龙湾 沙市秦简 楚都纪南城 新蔡楚简 鄩郢
  • 简介:包山基地位于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的包山岗地之上。岗上由南往北分布五个土琢,依次编为一号至五号墓,岗脊西部不见封土的三座古墓,则依其发现先后,编为六号至八号墓。这八座墓葬组成包山墓地,三号墓和七、八号墓为西汉墓,其余为战国基。

  • 标签: 包山楚墓 简介 战国楚墓 文物考古
  • 简介:<正>所谓谣谚歌诀,就是俗语、民谣、民歌、口诀,也就是古人所称鄙俚之词。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与楚人地相关的谣谚歌诀,以昭示包孕其中的某些楚文化底蕴。一楚人善引谣谚歌诀表白观点,以此为现实服务。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楚人与异族之间,有合作有斗争,以合作为主。

  • 标签: 歌诀 楚人 楚文化 楚国 孔子 俗语
  • 简介:<正>帛书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一座战国墓中,这是迄今见到字数最多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件重要的文物,也是唯一的战国帛书。四十余年来,释读者不乏其人但大都依据摹本而言,释文难免有些出入,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一九七三年,澳大利亚(?)立大学的巴纳教授出版了他的新作—《帛书译注》,书中刊布了帛书的红外线照片及他根据照片复原的摹本,依旧摹本中不少缺字得以重观,特别是四周部分更新增了不少字数为汾入研究帛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帛书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十三行一篇讲天象,八行一篇讲四时,四周为另一篇,我们

  • 标签: 战国时期 天象 帛书 吕氏春秋 考释 澳大利亚
  • 简介:<正>为加强重点文物分布区的保护工作,1990年元月,我馆对纪山墓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纪山墓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墓地形态及冢子排列形式特殊。我们认为,现存于纪山墓群中的一些材料,对于探索楚国的丧葬制度及其有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局部测量与勘探。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楚墓 丧葬制度 纪南城 排列形式 有关问题 东西向
  • 简介:<正>一悦,你知道吗,看到你躲在洗手间里低低哭泣,我们都沉默了。这个集体,因为你的加入而变得忧郁。你是异类,在你到来之前,我们尚不知道世上有过多的忧虑、思念、烦恼甚至生离死别。你的样子很简单,清汤挂面的短发,眼神漠视一切。我们都冲你微笑,老大甚至还说了句,欢迎新同学的到来。但是你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自顾自地收拾东西,一遍遍地。你的东西并不多,带着青瓷花的搪瓷碗,一个小毛绒玩具——说实在的,这只兔子可真不好看,

  • 标签: 毛绒玩具 一遍遍 不好看 可真 大快朵颐 活着
  • 简介:2008年6月9日早晨,我接到电话,得知集邮家姜士先生于8日不幸逝世,享年92岁。他的离去,不仅是集邮界的损失,同时也让自己失去了一位亲近的长者和朋友。我认识姜老是在2000年5月,当时我们正在武汉参加"中国·瑞士邮票展览"活动,姜老冒着炎炎烈日来到我们的住地,表示要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华中人民邮政》邮集捐赠给中国邮票博物馆。当时,我们都被他那爱国之心和宽广的

  • 标签: 集邮家 最佳邮票 博物馆 邮政局 中国人民 革命战争时期
  • 简介:陈仁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全书共37.6万字,404页。是《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丛书的第三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与综论。概述了战国竹书《周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比较诸种出土易文本与易筮资料,认为竹书《易》是易文本从卜筮之书到意义文本或经典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分析了《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展开过程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武汉大学出版社 经典文本 2010年 卜筮之书
  • 简介:一般认为,与同姓是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孟子》的“贵戚之卿”与“异性之卿”说。考察先秦文献,辨析《史记》相关内容,厘清“姓”与“氏”的发展沿革与《史记》中姓氏使用的规范,从中可见,屈原“之同姓”说不符合先秦姓氏制度及《史记》的书法体例,不能用来解释屈原终不离的原因。深入探究屈原行止当另寻路径。

  • 标签: 屈原 同姓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