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高温作业营养保健口服液的卫生毒理安全性。方法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评价程序》,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蓄积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等对高温作业营养保健口服液进行评价。结果该口服液小鼠半致死剂量大于16.5克每公斤体重;蓄积系数大于5.3;大鼠饮用一定剂量的该口服液90天,未引起中毒反应和病变;Ames试验呈阴性反应;实验组微核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高温营养保健口服液对人体是安全的,可作为从事高温作业人员的保健性饮品。

  • 标签: 高温作业 保健口服液 卫生毒理学 饮食卫生 卫生监督
  • 简介:摘要我国的药物毒理研究开展较晚,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体而言,我国的药物毒理研究与国际上的药物毒理研究实践以及我国新药研发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文章重点就药物毒理研究的现状及与创新药物研究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药物毒理学 研究现状 创新药物 关系
  • 简介:目的为了解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对2001~2005年送检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光毒性试验,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不合格率为11.35%。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3.93%,多次皮呋刺激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5.68%,皮肤光毒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1.75%。229份美白祛斑化妆品中面膜类、按摩膏类、护肤类、美容香粉(粉底霜)类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7%、12.66%、14.70%、0。结论部分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 标签: 化妆品 毒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雷公藤的药效学和毒理进行系统介绍。结果雷公藤含有多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具有其他很多药物无可比拟的临床作用,同时又含有许多毒性成分而限制其应用。结论若能有效地去除雷公藤的毒性部分,保留活性成分,必能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美好的前景。

  • 标签: 雷公藤 提取物 药效 毒理
  • 简介:二氧化硫(SO2)是大气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SO2的大量排放使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O2不仅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甚至生殖系统都会产生影响;毒理研究也表明SO2对人和动物多种组织器官均有毒性作用,有些毒作用甚至比肺组织的改变还要严重,SO2是一种全身性毒物.而通过产生各种自由基引起器官组织发生氧化损伤作用可能是SO2毒作用的一种主要机制.

  • 标签: 二氧化硫 流行病学 毒理学
  • 简介:目的日本已经有富含共轭亚油酸的食用油商品。为了使共轭亚油酸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进行富含纯度共轭亚油酸食用油的食品安全性毒理试验研究。方法依据GB15193—94《食品安全性毒理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结果共轭亚油酸对两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经口毒性,一次灌胃量达20g/kg·bw两周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无动物死亡,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属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物O.87、2.20、4.30g/kg.bw剂量(分别相对于推荐人群日摄影入量3.6g/kg.bw的20、50、100倍)对wistar大鼠的临床检查,血液学,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系数以及病理组织多样指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该受试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结论富含共轭亚油酸的食用油既无毒也无任何副作用。

  • 标签: 共轭亚油酸 食品安全毒理学 试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绞股蓝丹参三七提取物混合粉毒理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绞股蓝丹参三七提取物混合粉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20.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绞股蓝丹参三七提取物混合粉以5g/kg.bw、10g/kg.bw、15g/kg.bw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绞股蓝丹参三七提取物混合粉对大鼠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结论 绞股蓝丹参三七提取物混合粉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 标签: 绞股蓝 丹参 三七 毒理学
  • 简介:【摘 要】大鼠毒理是基于药物毒理衍生的试验检测方法,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过具备统筹条件与优势的大鼠群体进行数据比对分析试验,一方面能够客观检查出药物毒理方面的影响,确定实际临床医学环境中异常情况,另一方面则确保了整体药品稳定性审查的条件,从而通过完善实验体确定用量范围,极大的论证了毒理的研究核心。本文针对双黄连口服液含量的大鼠毒理研究展开分析,确定含量差异性和带来的影响同时,期望为后续双黄连口服液的市场提供良好参照。

  • 标签: 双黄连口服液 大鼠毒理学 研究
  • 简介:摘要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采用在体暴露评估、离体结局分析以及系统环境关键组分筛选的方法,评估环境污染物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而导致的健康效应和毒作用机制。该模型整合了人群现场的真实暴露与实验室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的优势,弥补了单一的毒理评价模型的不足,从宏观人群研究和微观机制探索之间的介尺度层面,为环境污染物毒性测试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标签: 毒理学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 介尺度研究
  • 简介:医疗器械和材料的某些成分和降解产物可能会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免疫毒性),因此医疗器械和材料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ISO/TC194目前正在制定ISO/TS10993—2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试验原则与方法》,标准给出了医疗器械对免疫系统不良作用方面的评价与试验指南。本文将系统介绍ISO/TS10993—20:2005,并给出免疫毒理实验设计等相关信息。

  • 标签: 医疗器械 免疫系统 免疫毒性 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沙棘籽油番茄红素复合物的毒理安全性评价。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 沙棘籽油番茄红素复合物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 均大于20.0g/kg·bw,属实际无毒级。在2.5~10.0g/kg·BW试验剂量范围内未发现沙棘籽油番茄红素复合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也未发现对小鼠精子的损伤作用。在剂量1.58、3.17g和6.33g/kg·BW 的30天喂养试验中,各个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沙棘籽油番茄红素复合物属实际无毒级,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沙棘籽油 番茄红素油树脂 安全 微核 30天喂养
  • 简介:试验通过二苯氯胂(DA)对哺乳期仔鼠的行为畸胎学研究,观察DA对哺乳期仔鼠的行为发育的影响,以便了解DA的致畸作用和潜在毒性,为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提供参考。试验于F0代雌性大白鼠妊娠第15天至哺乳第28天连续ig染毒,剂量分别为1.89、0.94和0.63mg/kg。在试验中,观察F0代孕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及主要脏器有无异常和F1代仔鼠的反射行为、行为活动有无异常。试验结果表明:1.89mg/kg和0.94mg/kg剂量的DA均能显著抑制F0代母鼠体重的增长,对F0代母鼠有毒性作用,1.89mg/kg剂量的DA可使F1代仔鼠迷宫活动的错误比率增加;表明高剂量的DA可对F1代仔鼠的短期记忆产生影响。

  • 标签: 二苯氯肿 F1代仔鼠 行为畸胎毒理学 致畸作用 化学武器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碳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本文在介绍了碳纳米球、石墨烯、碳纳米管3种碳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致毒机制,并指出今后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 标签: 碳纳米材料 水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毒性机制
  • 简介:简述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5BM的理化性质和使用特点.为了让人们对荧光增白剂5BM的使用安全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根据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数据库的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对荧光增白剂5BM的来源、分布、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等毒理数据,以及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 标签: 荧光增白剂5BM 毒理学数据 毒性 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浓度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研究提示PM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大气PM2.5 成分 毒理学效应 分子机制
  • 简介:动物中毒病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提高《动物中毒和毒理》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提高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重新补充教材内容,和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增强学生实践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建议。

  • 标签: 动物中毒病 教学改革 动物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案例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法(下文简称"探究性教学")在毒理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2级~2015级4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10名2012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337名2013级~2015级学生作为试验组,采用探究性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自编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及优良率分别为94.4%(318/337)、33.5%(113/337),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9.1%(87/110)和8.2%(9/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2、26.86,P<0.05);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5名2015级学生中,63.2%(60/95)更喜欢探究性教学方法,认为此教学方法提升了其自主学习(88.4%,84/95)、解决问题(82.1%,78/95)、交流沟通(91.6%,87/95)和团队协作能力(84.2%,80/95)。结论案例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提高了毒理实验的教学效果,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标签: 毒理学 实验教学 探究性教学 基于案例学习 教学改革
  • 简介:为加强国内外药物毒理研究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水平,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诚邀您参加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4日-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联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年会。本届年会由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承办。

  • 标签: 药物毒理学 中国药学会 年会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理专业委员会 药物安全评价
  • 简介:根据Ensembl、Genbank登录的鱼类cat、gapdh和gst基因的CDS序列设计普通PCR扩增引物,寻找食蚊鱼的cat、gapdh和gst基因的cDNA片段,并根据定量引物设计要求设计出相应的SYBRGreenI荧光定量RT-qPCR引物,建立了食蚊鱼cat、gapdh和gst基因的SYBRGreenI荧光定量RT-qPCR方法。该方法在104~108数量级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1.000);熔解曲线显示扩增产物特异性良好,均为单一峰值;质粒标准品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的批内试验变异系数与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低于2%。利用该方法监测和评价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选择了水体中常见典型药物污染物——双氯芬酸,研究其对食蚊鱼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食蚊鱼暴露在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0.005、0.05、0.5和5mg·L-1)24h后,其肝脏cat、gapdh和gst的mRNA呈现显著变化,相对于对照组,在低浓度0.005mg·L-1时,cat与gstmRNA的表达量均有极显著上升(p〈0.01),而其它浓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精确、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为利用该类小型鱼类的原位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生态毒理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标签: 食蚊鱼 CAT GAPDH GST 实时荧光定量PCR 双氯芬酸
  • 简介:"翻转课堂"利用的是当代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传递的灵活性,使面对面教学成为可能。当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刺激了环境毒理的研究与发展。而基于微信微课的翻转课堂则为环境毒理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根据环境毒理和翻转课堂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毒理的教与学。

  • 标签: 微信 微课 翻转课堂 教学方式 环境毒理学 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