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达的地域,实施的措施,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人类航海史上的地位,学人论述颇多,且一致肯定了郑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新局面,扩大了中西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上文化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华侨向海外的迁移,促进了南洋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负面影响论及的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其所到之处采取的措施,及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来客观阐述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以便我们以史为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中寻取其有价值的部分继承发扬。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郑和下西洋 文化特质 中西交通史 海上交通 海上贸易
  • 简介:本组史料选自国民党政府实业部档案,它包括了以刘鸿生为首的“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成立时期形成的各项重要文件,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在有利于本身利益的前提下,对民族工业的扶植态度。“联营社”成立后,对日商、美商在华设置新厂及其生产产额、销售区域等方面都有所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国内火柴行业生产和销售,挽救了民族工业生产危机。这组史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经济,尤其是中国火柴生产业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特予选辑公布。

  • 标签: 火柴 刘鸿生 具体方案 国民党政府 民国档案 民族工业
  • 简介:《明史》卷285“文苑传”中列有“顾德辉”传,中华书局出版之校点本断句为:“顾德辉,字仲瑛,崑山人。家世素封,轻财结客,豪宕自喜。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彝鼎、秘玩,筑别业于茜泾西,日玉山佳处,晨夕与客置酒赋诗其中。

  • 标签: 中华书局 标点错误 《明史》 校点本 中国
  • 简介:<正>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辉煌璀灿的古籍文献中,绝大部分属于文史哲范畴,就中尤以文学古籍为最。古人云:“神之所存者,必有其富贵,乃能不以形迹之富贵为富贵。”故唐代文艺理论家司空图论诗品“绮丽”时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谓无比丰盈的精神财富的拥有,远胜于贮备黄金!我们不轻黄金,但当我们打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存的文化宝库时,不能不被其金焰四射的光芒所震骇,而由衷地赞道:神存富贵,绮丽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上起殷周之际,下迄辛亥革命,其文献之早,文品之多,文采之精华,文思之奥博,无与伦比。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距今三千多年前,便与其他国家如印度、埃及、希腊等,差不多同时以诗歌形式,掀开了世界文明的帷幕。印度与希腊以史诗见长,中国则以抒情诗闻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早期最优美的抒情诗海洋。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即以其崇高理想和浪漫主义诗篇,最早进入了世界著名诗人行列。本辞书以举世闻名的《诗经》、《楚辞》开篇,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感到无比钦敬和自豪。我国是多民族和多民族文学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据今所存古籍文献来看,当然以汉民族文学典籍为主。其他民族文学在史诗和叙事诗方面(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

  • 标签: 古文献 多民族文学 辞书 文学典 董小宛 文学古籍
  • 简介:2009年3月26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接到台湾中华郑和学会邀请函,邀请我会组团参加2009年9月18日将在台北召开的“世界华人郑和论坛——郑和与航海、文化、科技学术研讨会”。该届论坛旨在探讨郑和远航涵括的科学、技术、文化、宗教、航运等方面内容。

  • 标签: 郑和研究 论坛 华人 世界 台北 学会
  • 简介:4月7-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奉化”活动在宁波市奉化区举行,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等领导出席,我馆馆员顾宏、方志恩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 标签: 中华文化 奉化 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史研究馆 文化论坛 工作人员
  • 简介:1989年,费孝通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文章。在大量考古发现、文献梳理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费先生对几千年“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和基线,并指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虽经朝代更替而文化主线绵延不绝的多族群的政治实体在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下逐步从一个“自在的民族”演变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

  • 标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族群 文化 狭隘性 崇拜 黄帝
  • 简介:1953年7月6日省委宣传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强调要广泛宣传省委关于稳定农村生产关系的各项措施。同时补充提出:山林未分配者,应以原管原用为基础,按合理与有利生产的原则抽补,迅速分配下去;水利应以"合理互利、彼此照顾"为原则,凡修水利所占用的田地,应由受益者补偿;保护所有权,特别要注意贯彻自由借贷政策,有借有还;土改后的借款应予承认,对地主的劳动所得不得再没收。

  • 标签: 自由借贷 广西大事记 农村生产关系 劳动所得 少数民族教育 宣传工作会议
  • 简介:600年前,郑和以七下西洋的壮举开创了中华海权的鼎盛时期,“表明一个有着伟大活力的时代的到来”。郑和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广播了中华民族的“黄色文明”,同时在还于为中华民族“蓝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强大精神支持。尽管此后中华民族因海权而衰落,但600年后的今天,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中华民族 海权 全球化 蓝色文明 鼎盛时期
  • 简介: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状况、政治思想还是文化观念上来讲,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民族社会结构整体的分化与整合,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上获得了与现代化方向相协调的新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对民族成员个体利益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对民族个体成员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主体的吸引力。第二,对外开放使中华民族积极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得到提升,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影响
  • 简介:《六书略》为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之一,是一部讲解汉字形体构造的重要著作。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的《通志二十略》,是该书目前唯一的点校本。点校者王树民先生是古籍整理的行家,为点校该书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计从一九八三年初选底本到现在,已有十年之久'(1)。他以乾隆十四年(1749)汪氏飞鸿堂本为底本,'并参校了

  • 标签: 中华书局点校 举正 六书略
  • 简介:依据历史文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文章提出,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华大地上就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三大民族系统。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分别是仰韶文化系统、青莲岗文化系统和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这三个大范围的考古文化系统不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的文化,

  • 标签: 考古文化 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 部落 仰韶文化
  • 简介:<正>一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息在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一向都有各自的族名,同时56个民族还有一个共同的族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族名,是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与侵略我国的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生死搏斗中提出来的,是把中国各族人民作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提出来的。它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成为了救亡图存的无比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在一百多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激励着几代的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 标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游牧 多民族国家 大统一 少数民族 格局
  • 简介: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 标签: 鲁认 《锦溪日记》 文化交流 以“小华”观“中华”
  • 简介:“1840年”就像一道坎横亘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横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横亘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从这一年向前延伸44年,是所谓“康乾盛世”余晖散尽的年代。再从这一年向后延伸54年,便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日子,中国逐步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迎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 标签: 近代历史 中华民族 近代中国 康乾盛世 甲午战争 中国人
  • 简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1949年)第一至五辑日前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全部出齐了。该《汇编》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共计90册,5000余万字,汇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档案,从而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我国集中典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权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委派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为首的政务院指导接收工

  • 标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 档案资料 资料汇编 民国时期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