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华书局整理本《后汉书》自1965年问世以来,流传广,影响大,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精善的《后汉书》版本。《后汉书》李贤注(下文简称'李注')中大量征引古书,涉及不少语言文字、典章制度问题,笔者发现整理本的点校尚存值得商榷之处,今撰成札记十九则,以期对《后汉书》的标点、校勘研究有所匡补。1.《显宗孝明帝纪》:事毕,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

  • 标签: 《后汉书》 点校 孝明 整理本 书局本 贤注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要想促进国内民族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民族影视文化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影视艺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发展民族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做了相应的探讨。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民族文化 影视艺术
  • 简介: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许多华人姓氏的发祥地。继王氏、郭氏在山西寻根之后,遍布海内外各地的傅姓人士,也纷纷到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拜谒他们开宗立姓的始祖——商代贤相傅说(音yue)。

  • 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 山西省 发祥地 平陆县 运城市
  • 简介: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 标签: 鲁认 《锦溪日记》 文化交流 以“小华”观“中华”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意义、思路与框架等基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绝不是对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简单裁切,而是从政治的角度,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全过程。本文认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既要从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又要特别注重从政治史角度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各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既要对新中国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有客观论述,又要注意历史的联系,对客观史实进行概括和提升,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突出政治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基本问题 学科发展
  • 简介:从人类四大文明的角度来检视,不难发现中华文化最早由鬼神信仰发展出人文精神,这个枢纽蜕变来自夷夏两大部族文化的长期冲突与融合。夷夏两种文化自新石器时期即可看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并常通过激烈的军事冲突确立彼此共主与宾服的关系。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止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周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源头,其表现就在人们尽管依然有天命的信仰,却不再迷信鬼神,更相信人自身的奋勉与否,才是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的理性化历程由此展开。

  • 标签: 人文精神 鬼神信仰 德性天命观 血统天命观 理性化历程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写作完成,是国史学科体系和构建国史中的社会史的基本框架的创新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规律,这里的"社会"是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并列的"小社会",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出发,新中国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据此可以梳理出新中国社会进步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新中国60余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成就突出,问题也不少,但是除了一个时期的工作失误和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以外,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不足、不平衡造成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希望这本即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够对推动中国今后的社会建设、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社会建设 社会发展 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