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

  • 标签: 克里斯塔·沃尔夫 疾病意象 主体危机 隐喻 表征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今晚的嘉宾是获奖无数的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她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自1964年首次发表小说以来,她已经出版了70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这还不包括各类短篇小说集、戏剧集、评论集、回忆录和青少年小说。她的新作《诅咒》也是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在世纪之交的普林斯顿大学,是一部融合了魔法、科幻、历史等元素的史诗巨作,

  • 标签: 历史书写 乔伊斯 文学创作 社会正义 种族主义 欧茨
  • 简介:  斯科特·西格勒是首批将作品只以连续播客形式发表的作家之一,最近他成为第一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播客作家.他的书4月(2008年)在美国发行,7月在英国出版.在这次独家访谈中,斯科特谈论了他的经历和对播客、社会化媒体的看法,以及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展望.……

  • 标签: 书斯科特·西格勒 出版前景 图书出版
  • 简介:按照不少莎学研究者通行的看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一般认为,诗集除最后两首外,讲述了诗人如何跟一位漂亮的青年男子相爱的故事。青年男子移情别恋,喜欢上了诗人的异性相好,一位黑肤女郎。为此,他们争风吃醋,最终却言归于好,

  •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音乐主题结构 宇宙观 音节节奏
  • 简介:2013年4月12日零点,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日本统一发售。从11日夜里开始,日本多家书店外就人潮涌动,众多读者排队等待抢购村上新作的时间的到来。文艺春秋出版社对村上新作内容讳莫如深的经营策略,媒体对题目和内容猜想的大肆炒作,以及部分书店店名改成“村上春树堂”的举动,都让读者在日本出版业境况低迷的情况下对村上新作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期待。

  • 标签: 村上春树 青春小说 社会问题 色彩 长篇小说 经营策略
  • 简介: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活鬼》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语言、结构、意蕴等几个方面。语言细腻而活泼,结构巧妙而自然,意蕴凝重而深厚,是20世纪20年代一篇难得的具有喜剧特色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审美特征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以《金锁记》名震上海文坛。作品既有《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遗风,又兼有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下面笔者将立足杨义《中国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金锁记》文本的结构艺术。

  • 标签: 《金锁记》 叙事空间 双结构 组合艺术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小说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荒谬支配人的行动,主人公的感情和言行无定则可依循,因而往往同他们的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时期的作家爱用滑稽的形象来讽时喻世,常常使他们的“疯”主人公参与世界事务。唐利维(J.P.Donleavy,1926-)在他的《坏人,非凡的人》(ABadMan,ASingularMan)里,特里·萨

  • 标签: 美国社会 小说家 科学幻想小说 思想性 当代美国小说 六十年代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性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
  • 简介:<正>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在前期苏联文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们都属于历史纪事体小说,并且是这类小说的姣姣者。可是这两部巨著在叙事结构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在这里阿·托尔斯泰是“以极大的努力将小说许多方面的传统叙事移置到史诗的轨道”,那么肖洛霍夫则更显出其文体综合的才能,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荷马史诗《伊里昂纪》和俄国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所特有的那种历史“文献精神”(普希金语),又有司各特历史小说所开创的那种将“整体事件文学化”的风格;既有

  • 标签: 镶嵌画 作品 肖洛霍夫 叙事结构 艺术视角 司各特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刘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刘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和二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