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小说常给人以荒诞的印象,似乎与历史的求实态度相去甚远。然而,后现代大师们却常常利用后现代小说的独特写作技巧,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现历史。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历史 真实性
  • 简介:辉煌多采的新时期电影图景中,最瞩目的一个历史现象是一批中青年电影导演群体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应运而生,脱颖而出,并立即成为新时期前十年电影创作舞台上的主角。(这里的“中青年”概念,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指“第四代”与“第五代”导演)我总觉得,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关系,也由于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之突然,转移了注意力,而遮掩了第四代导演群体的历史形象,所以便产生了对第五代评价过头,而对第四代评价不足的历史偏颇现象。把这两代创作实绩及其艺术创新贡献置于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就会看得更加清楚。第四代导演群体在新时期所开辟的电影创新之路,有人称之为“中国电影的转折”,有人称之为“中国电影的复兴”;我则认为这

  • 标签: 第四代导演 电影导演 电影语言 电影艺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
  • 简介:<正>对我国读者来说,毛泽东诗词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魅力.原因之一,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思想博大精深,知识面宽,人们因此对体现其思想、精神与情感的诗词,总怀有崇敬的心清与探奇的欲望.原因之二,现在人所共知的50首毛泽东诗词,解放后不是一次问世,而是前后分7次发表,时间长达29年.第1次是1957年,《诗刊》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题,率先发表了《长沙》、《黄鹤楼》等18首;第2次是

  • 标签: 毛泽东诗词研究 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诗词 臧克家 代表作 插图
  • 简介:每个人总难免以其当下的立场与态度去理解问题,这种倾向在今天似乎变得尤为明显:曾经被认同的价值或许正遭受质疑,曾经不可理解的事物或许早已得到宽容。时间有时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切都在路上”、“永远历史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常常被人援引的说法,如果能加上认知主体所处的时代性和自身的主体性,也许真的可以全面而立体地描述曾经的历史

  • 标签: 历史评估 文人心态 人文精神 价值 理解问题 认知主体
  • 简介:本篇作品发掘于山西省沁水县文联所办内部刊物,2004年8月发表后,曾在当地引起强烈关注和争议。文章报告的是沁水县煤企改革的艰难进程,触及的却是山西煤炭革命这一重大命题。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维系着共和国的生命和动力,研究、探索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改革,就决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工作。沁水煤改及其催生的沁和能源有限公司成功改制及其取得的巨大成效,生动地为山西煤改提供了一种深刻启示。国企改革始终是《报告文学》关注的一大领域。愿山西煤炭革命来得更快些、更猛烈些吧!

  • 标签: 山西人 国企改革 内部刊物 李博士 煤矿管理 全国煤炭行业
  • 简介: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在于现代感和时代精神的突破,没有现代感的历史小说,是缺少生命力的。用现代眼光去观照历史生活,用人的社会价值去表现人生和人的感情与灵魂,才是文学真正的价值取向。《桂系演义》是黄继树继《第一个总统》之后的又一巨著,应该说是有所突破的。他从民国前后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的混战内部,揭示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无义之战的实质,勾画了那个时代滚动着的多色彩灵魂的人物形象。一部桂系的演义历史,挑起了全国性的历史领纲,网进红极当时的系列人物,这部小说确实是历史的演义,名副其实。但它不同于《第一个总统》那样集中笔墨

  • 标签: 第一个总统 现代眼光 审美价值 白健 历史人物 历史题材
  • 简介:美感经验是现代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至康德,关于美感经验形成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观念,即美感经验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康德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坚持的两种极端,但从根本上看,康德仍然没有走出理性主义的窠臼,为了弥补理性主义本身的不足,康德承认了客体是可以脱离先验的一种存在,并且吸收了经验主义的某些因素,使得客体成为独立于人的并且能为人所经验的存在物。

  • 标签: 美感经验 康德 历史性 马克思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 简介:十六年前,我在评论郭志刚先生的《孙犁传》时曾写道:“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朱,清如泉,淡如菊,终卷却感味无穷,浓似醪——这是我读完郭志刚、章无忌先生所著《孙犁传》的感受。”(《文艺报》1992.8.29)近日,

  • 标签: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林海音 评传 《文艺报》 孙犁
  • 简介:作为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延安文艺”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现当代文艺史上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艺术能量,更是巨大,不仅屡遭“告别”而不死,而且,愈是经历时光的淘洗,愈是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因而,解读“延安文艺”,可以从多种角度切人,写出多样理论文章。但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经常集中在几篇经典文献上,比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代价值 历史视野 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 精神遗产
  • 简介: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历史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良和优化,在深入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迫切而实用,优化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融入,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记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 标签: 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创新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万’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中西方 历史建构 性别 批评理论
  • 简介:大约是在1984年冬,还在鲁北小城工作的我,偶然得到了一套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著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那些寒冷而常有大雪封门的记忆的冬夜,这部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兴奋和激动。我从未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让人喜悦的学术著述,有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带给人生命感奋和精神愉悦的文学史叙事。它所描述的青年德意志的文学群像,法国浪漫派激荡人心的文学故事,巴尔扎克式充满挫折又从未退缩过的传奇人生,

  • 标签: 文学思潮 个人记忆 中国当代 历史遗产 自序 修订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与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1998年10月9日下午2∶00北京新世纪饭店三层北京电影制片厂新片《荆轲刺秦王》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陈凯歌、巩俐、李雪健、王志文、孙周、赵季平等人并排坐在台上,接受连珠炮式的提问。记者:昨天看过《荆》,听到一些观众反映,并不十分说好,有不少批评,另...

  • 标签: 陈凯歌 《荆轲刺秦王》 影片 新闻界 吕不韦 日本电影
  • 简介:<正>60年前,和平之神再次降临欧洲大陆。灾难结束的日子,值得全人类永远铭记。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血腥,尽管发起战争的狂人自饮了失败的毒酒,但那5000多万无辜的灵魂已不能复生。今天,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纪念正义对邪恶的战胜,然而——纪念,决不仅仅是再一次温习60年前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教训,永远不要战争!

  • 标签: 劫后重生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顾专题
  • 简介:1985年刊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你别无选择》,被时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的王蒙称为'横空出世'的作品,小说的刊发也标志着'新时期'文学中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自我'的出场。当时诸多新潮批评家(如李劼、吴亮)也多着力于此,试图通过自身对'现代'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赋予作品以'现代主义'的意义,将之建构为八十年代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开端。但是刘索拉这一个'自我'的诞生。

  • 标签: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 简介:尽管莫言常常强调自己对当下现实有一种很强的“参与的态度”,但正如许多针对50后作家的批评,他们在不断强有力地重述中国当代史时,对当下现实的介入也表现得越来越孱弱无力。莫言1976年当兵离开农村,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他的文坛生涯,1995年妻女随军迁往北京。研究者大都注意到类似“离乡进城”经历对作家书写农村与底层世界造成的隔膜感,但仅仅着眼于城乡二元格局,

  • 标签: 《生死疲劳》 莫言 “历史” 有效期 解放军艺术学院 创作
  • 简介:<正>在媒体评论的一般理解中,'戏说'主要是指创作者缺乏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敬畏态度,为一己创作意图以'游戏'、'戏谑'的方式随意草率地处理史料,从而导致文本既在内容方面背离史料记载,颠覆了历史真实不可违背的'事实正义原则',又在审美风格方

  • 标签: 审美形态 历史题材 历史真实 《还珠格格》 普通受众 审美风格
  • 简介:19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时代巨变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于刚刚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严酷斗争的无限追忆与想象。同时,政权稳定之后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蓝图的绘制,也唤起了中国文坛空前的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燃烧岁月”的叙述激情,其所形成的最为惹眼的文学潮流便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涌现。所谓“革命历史小说”,特指1949--1966年间作为引领小说主潮的一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为叙事对象的作品,

  • 标签: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叙事 民间资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