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邓小平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反映了他对劳动和休闲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践行。马克思认为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耗人的一面,只有消灭“异化劳动”,延长工人的休闲娱乐时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这一观点深刻契合邓小平的主张,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首先要尊重、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的需要。只有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持续增加工作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有丰富内容和现实基础。同时,他主张把劳动与娱乐相结合,主张人民群众在劳动中获得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启示: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基本主张及邓小平的中国化思考和大众化表达;各种组织和中国公民都应认真履行国家法定的休假时间和制度;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体都需要提升对休闲的认识,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 闲暇时间 文化自信
  • 简介:形而上学作为关于世界万物的本原、本质、统一性的学问,是“哲学”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对旧形而上学批判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实践范畴为基点重构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也是我们所坚持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认为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否定了物质本体论,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违背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 变革
  • 简介:在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维度中,瞿秋白一方面以"文艺阶级性"为核心,致力于建构文学理论的"政治话语",注重发挥文艺的煽动作用、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尊重与理解文艺的内部规律,强调文学理论"学术话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色彩。缘于瞿秋白文学理论生成的时空条件、"二元式"独特个性、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资源的复杂性等因素,政治与学术的复调话语在瞿秋白的思想世界中处于互补与矛盾的关系之中。

  • 标签: 瞿秋白 复调 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 简介:<正>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施密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他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精辟论述。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施密特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从而为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供了新的视野。然而,在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阐述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如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施密特 乌托邦主义 自然概念 人与自然关系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经典论述开拓了新论域、发起了新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就是对这一论域和话题的延续。在这一延续中既有着想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意味,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迷失在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中。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进路,进而对其迷思进行澄清,是不断接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真相、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真精神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所作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讲话”虽未明确提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创造性运用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尔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尔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集中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评价。在这其中,超出以往学术界强调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否定性批判关系',恩格斯似乎更加注重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肯定性继承关系'。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潜隐着的革命性观念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中隐匿着的现实基础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隐匿的理想国蓝图的肯定性继承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肯定性继承关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习近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十个重要关系的精辟论述,站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明确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阐释了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科学依据,提出了国际事务中的“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局势与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关系
  • 简介: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分作三节,阐明的核心观点和基本问题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作为资本直接生产结果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流通过程过渡的中介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结果阐释表明: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直接生产过程是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为两极”趋势,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虽然没有收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直接生产过程结果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出的探索,无论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还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与当代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国庄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下逐步现代化,其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历史进程。20世纪上半叶,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些进步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庄学研究,迈开了中国庄学现代转型的步伐。20世纪50—7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中国庄学研究者们纷纷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庄子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同时,由于政治话语的强化,庄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简单化和程式化的缺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庄学 现代化
  • 简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之作。这两篇文章阐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乃至对当今写就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篇章,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