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和实验根尖周炎进展过程中根尖周组织整合素β1表达的分布情况及规律,探讨其在根尖周组织炎症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取磨牙牙髓暴露不同时间(0、7、14、21、28d)的大鼠上颌骨行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尖周组织中整合素β1表达部位与表达程度.结果整合素β1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根尖周组织;牙髓暴露7~21d,根尖周结缔组织中整合素β1呈阳性至强阳性表达,炎细胞密集区可见深棕色颗粒集聚;牙髓暴露28d,根尖周结缔组织中整合素β1表达较弱.牙槽骨内的骨细胞、陷窝内血管、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牙骨质细胞中整合素β1在牙髓暴露0~14d呈强阳性表达,21d后表达减弱.结论整合素β1参与根尖周炎症的进展与根尖周肉芽组织形成炎症早期的骨吸收.

  • 标签: 根尖周炎 整合素Β1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比较老年人前、后牙牙髓感觉昼夜节律的差异,以指导选择老年人缺失牙修复最佳就医时间。方法:在24h内7个等距间隔时间点,测定20名受试老年人上颌中切牙(切牙组)和下颌第一恒磨牙(磨牙组)牙髓活力的阈值,运用Halberg余弦法分析切牙组和磨牙组牙髓感觉功能的生物节律,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感觉阈值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分别出现在0:00与12:00。磨牙牙髓感觉闽值的振幅、振幅比中值大干切牙,整体水平和中值略高于切牙。结论:老年人切牙与磨牙的牙髓感觉功能均具有昼夜节律,感觉最迟钝和最敏感的时间分别在0:00与12:00。

  • 标签: 老年人 牙髓感觉阈值 昼夜节律 前牙 后牙
  • 简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是将特定的限定因子导入动物体细胞内,使其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iPSC,这一成果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各国研究者们就如何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及安全,进而推动细胞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iPSC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牙髓、牙周及黏膜等口腔组织来源细胞被诱导形成iPSC,而其他组织来源的iPSC也成功诱导向牙齿、牙周特定细胞分化,有望为口腔组织再生提供足量、可靠的细胞来源,展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口腔医学 牙周再生
  • 简介: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骨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方法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骨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骨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壁纳米碳管增强义齿基托树脂(MWCNTs/PMMA)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方法进行MWCNTs/PMMA复合材料制备,参照ISO7406技术报告相关标准,对MWCNTs/PMMA复合材料生物安全进行体内及体外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口腔黏膜刺激试验.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结果细胞毒性试验评价级别为1级.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结论MWCNTs/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安全无毒。

  • 标签: 纳米碳管 基托树脂 复合材料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下颌偏斜的矫治原理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2014年就诊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的骨下颌偏斜患者16例,选用0.56mm×0.71mmMBT系统托槽,采用MEAw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定点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骨下颌偏斜患者平均矫治时间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治疗后下磨牙远中直立移动,平均远中直立7.63°,平均远中移动3.38mm;下前牙平均舌倾内收3.31mm;下颌骨治疗前后不对称,治疗前后颌骨改变小。结论采用MEAW技术可有效矫正恒牙期骨下颌偏斜,为代偿掩饰矫正。

  • 标签: 下颌偏斜 多曲方丝弓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腺样囊性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及其与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腺样囊性癌、20例多形性腺瘤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并对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腺样囊性癌中计数均随着HIF-1α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HIF-1α和VEGF两者在腺样囊性癌之间也具有相关(P〈0.05);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生存期、肿瘤的转移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腺样囊性癌肿瘤大小、神经侵犯、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转移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Α
  • 简介:目的:通过不同体位下舌骨位置与下咽气道的相关研究,了解二者关系,为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将舌骨位置与最小矢状咽径大小做相关分析.结果: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大小与舌骨至咽后壁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舌骨至蝶鞍点距离呈负相关;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有显著差异.结论:舌骨的位置可做为判定F咽气道大小的重要指标;体位变化亦对下咽气道产生影响.

  • 标签: 舌骨 最小矢状咽径 体位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测颅法 OSAS
  • 简介:目的:比较平台转换和平齐对接两种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在固定修复时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9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植入平台转换种植体53枚,54例患者植入平齐对接种植体88枚。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功能负载12个月时,四个时间点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台转换种植体和平齐对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00±0.00)、(0.08±0.04)、(0.24±0.16)、(0.36±0.19)mm和(0.00±0.01)、(0.18±0.12)、(0.65±0.38)、(0.79±0.41)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台转换种植体在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方面比平齐对接种植体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种植体 边缘骨吸收 平台转换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图像中标志点定位的可靠,以期为建立基于锥形束CT的三维头影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二维头影测量中常用的39个标志点,4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8例正畸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位,使用SimPlant软件输出每个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计算每个标志点在每个维度的可靠.结果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的ICC>0.9,7个标志点有一个维度0.8<ICC<0.9,其他两个维度的ICC>0.9.结论本项研究测量的39个标志点中,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可靠高,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点来进行三维头影测量.

  • 标签: 锥形束CT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靠性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开[牙合]15年后的骨以及牙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开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骨开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骨开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长期稳定性 正畸一正颌手术联合矫治
  • 简介:龋病是一种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致龋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起始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和聚集。使用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阻止细菌与宿主细胞受体的黏附和细菌在口腔内定植,可能是防止致龋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变链菌的黏附相关因子主要有葡萄糖基转移酶(GTFs),葡聚糖结合蛋白(Gbps)和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等,针对这些黏附因子设计的防龋疫苗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变形链球菌黏附相关分子的特点及其针对防龋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葡萄糖基转移酶 葡萄糖结合蛋白 表面蛋白 防酶疫苗
  • 简介:Ⅱ类错在上下颌骨位置、形态、大小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功能矫治器治疗Ⅱ类错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部分病例治疗后有复发。因此,探究其复发原因与不同表现形式的Ⅱ类错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功能矫治器的适应证范围,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本文对Ⅱ类错的颌骨特征、Ⅱ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及功能矫治器的针对治疗方面内容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功能性矫治器 Ⅱ类错 颞下颌关节 复发
  • 简介:背景:应用短种植体(7mm)修复后牙缺失的临床资料较为有限。目的:报道在颌骨萎缩的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7mm)负载1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本前瞻研究共纳入127名患者,用217枚种植体支持165个固定修复体。手术植入时即安装好最终基台,11名患者(18枚种植体)采用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暂时冠/桥即刻负载。在患者水平观察以下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结果:随访7个月后有3名患者5枚种植体失访。1年随访期内.127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217枚种植体中有10枚种植体发生失败,在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平均骨吸收水平为1.27mm(标准差=067mm);惟一观察到的并发症是有1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结论:7mm短种植体负载1年后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表明应用短种植体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还有待于更完善的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 标签: 即刻负载 一段式种植 前瞻性研究 短种植体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变化与颞下颌关节凹改建的相关.方法:对两组不同垂直高度的无牙颌患者,分别拍摄息止颌位双侧颞下颌关节(TMJ)标准薛氏位片,用硫酸纸描绘双侧关节凹轮廓,在描记图上测量关节凹最高点H到关节凹底边的垂直距离HH'代表关节凹深度;HH'的中点O'与关节凹底边中点O之间的水平距离,代表关节凹中心位置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左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0±0.5)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45±0.61)mm;对右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19±0.63)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65±0.52)mm.统计学检验显示,不论是左侧还是右侧,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牙列长期缺失或总义齿人工牙列长期重度磨耗致垂直距离明显降低时,其颞下颌关节凹有向前改建的趋势.

  • 标签: 无牙颌 义齿 全口 垂直距离 颞下颌关节凹
  • 简介: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唾液中微生物多样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燕东幼儿园22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在龋齿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取样,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受试儿童唾液样本,分析治疗前后唾液微生物多样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3±2.9,治疗后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8±4.1,差异有显著(P〈0.01);在同一时期内各唾液样本DGGE图谱的相似高于不同时期样本之间。结论:PCR—DGGE技术可用于与龋病相关细菌的生物多样研究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标签: 早期儿童龋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
  • 简介:目的研究代谢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mGluR5)在牙髓各部位中的表达及分布。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或其他治疗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或第三磨牙5例,制成一系列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牙髓各部位mGluR5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mGluR5在牙髓中的作用和意义。结果正常牙髓从冠部、颈部到根部牙髓成牙本质细胞中mGluR5表达均呈阳性,且由冠部、颈部到根部mGluR5表达强度依次降低。结论mGluR5在牙髓疼痛传递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 牙髓 成牙本质细胞 免疫组化
  • 简介:细胞分化是由多种特定的分化基因网络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完成的生物学过程.如骨髓间充细胞矿化,是在TGFβ/BMP、Wnt、Notch和Cadherin等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下.先分化为成骨细胞.随后矿化完成的。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再生医学 诱导性 CADHERIN 编程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比较聚醚醚酮制作的可摘义齿人工牙与两种临床常用的可摘义齿树脂人工牙的耐磨及硬度。方法:用聚醚醚酮制作可摘义齿人工牙(A组),以普通合成树脂牙(拜耳牙,B组)和复合树脂牙(Endura塑钢牙,C组)为对照进行二体磨耗实验和硬度测试。用TCML-II咀嚼模拟疲劳试验机进行磨耗实验,以滑石瓷为对磨物,加载力50N,循环加载30万次,并经5℃/55℃冷热水循环。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磨耗前后的人工牙形态,计算磨耗前后的体积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磨耗表面。用显微硬度仪测量人工牙的维氏硬度。结果:三种树脂牙磨耗量分别为A组0.90±0.33mm~3、B组2.42±0.99mm~3、C组4.23±1.33mm~3,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三种树脂牙的硬度分别为A组29.16±2.58Hv1/15、B组26.89±1.96Hv1/15、C组35.24±1.90Hv1/15,三者之间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普通合成树脂牙和复合树脂牙,PEEK树脂牙具有适中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

  • 标签: 聚醚醚酮 人工牙 耐磨性 硬度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且部分患者为无菌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