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正>本世纪3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序》中,将中国古代青铜器划分为南北二系,提出“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北系也”,并认为“徐楚乃南系之中心”。这个论点曾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至今仍然流行。然而,1949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史上,徐楚能否相提并论,是否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系青铜器风格的形成决定于楚抑或决定于徐,徐楚关系如何等等。本文试图对徐楚青铜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机制,以及青铜器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

  • 标签: 徐人 楚国青铜器 楚人 青铜文化 徐国 楚墓
  • 简介:关于的说明1.编写的缘起与目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的组织者认为:民间文化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人文奥运中有民俗,民俗需要抢救,抢救需要普查.但北京的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工作目前展开得还相对缓慢.

  • 标签: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 生活习俗 民间文化 民族精神
  • 简介:<正>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讲行阐述,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主要的收获:其一,揭示旅游者的根本意识或价值取向;其二,指明旅游动机峰值的移动方向.这对于旅游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旅游?我们认为,当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就有了某种对原有生活环境的“走出和超越”的行为和趋向.当然,这首

  • 标签: 旅游动机 文化学阐释 本意 旅游主体 未知世界 文化空间
  • 简介:<正>作为一位日本的社会人类学者,我一直非常关注着邻邦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动向,同时对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极有兴趣。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对何彬的著作《江浙汉族丧葬文化》一书的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是中日学术交流的一项具体成果,同时也是我们理应努力去建设的面向21世纪的“国际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本书作者何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得到现任日本民俗学会理事长福田亚细男教授的指导,她当时对日本墓制民俗的实地调查,构成了本书最初的研究动机。何彬基于她在日本的调查经验,将日本民俗学的调查方法应用到了中国民俗的调查上。本书对有关事例的详细报告,正是运用这种调查方法所获得的,而这种调查方法,是日本民俗学数十年来在逐渐的积累与实践中所形成的。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日本式的调查方法论灵活地运用到中国民俗学里。在学问妁历史上,仅在头脑里空想的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将不会留下什么影响,可基于精密的调查方法所记述的资料,将来则会被作为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而保存下去。

  • 标签: 丧葬文化 中国民俗学 调查方法 民俗学者 日本 民俗学研究
  • 简介: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用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关遗产降解退化因素的相关技术数据,为相关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其设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该系统发展成一个科学化、规划化的体系。通过风险评估系统制定的方针可对意大利建筑和考古遗迹进行科学保护、长期维护和及时修复。在风险评估系统中,意大利创建了以GIS程序数字地图为核心的中央枢纽,对考古和建筑遗迹进行了前期调查工作,未来还将不断完善和进行防灾减灾的深入研究。

  • 标签: 意大利 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 概览
  • 简介: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自觉,将惠民公益性文化服务落到实处,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文化自觉常态发展;二是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务平台,展示文化成果;三是用文化馆的文化自觉来影响政府扶持文化的自觉。

  • 标签: 文化自觉 常态化 公益性文化服务
  • 简介:由中国民俗学会、黑龙江省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牡丹江市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协会、绥芬河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与深圳特区文化

  • 标签: 民俗文化 地域文化 学术研讨会 中国
  • 简介:阐述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分析博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途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文化 保护与利用
  • 简介:基层文化站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立足于长远持久的品牌效应,办出特色.本文结合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进行阐述.

  • 标签: 特色文化 品牌 效应
  • 简介:在清明时节民间有折柳插坟、带柳还家、插柳于门、身戴柳枝、脚蹬柳屐、头插柳球等习俗,在南京还曾流传着"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谣谚。柳作为冬去春来、复苏再生的祥瑞象征,作为带有阳气的、生火的"仙木",作为连接生死、长生长在的象征,表达着迎春纳吉的追求和伦理道德的训诫。可以说,柳在清明节俗中的一切应用,都演示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意义。

  • 标签: 传统节日 清明节 文化象征
  • 简介:本文从群众文化的含义来理解东莞群众文化的现状与特色,体现东莞群众文化不但有自身的需要,也有一定的的优势,根据东莞群众文化特色、人民的需求,促进市镇文化进一步发展,利用群众文化固有的特性,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添东莞群众文化精彩的一页。

  • 标签: 东莞 群众文化 现状与特色
  • 简介:崧泽文化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玉石小商品经济。犁耕促进了集约化农业商品粮生产,用于粮食交易的石权和商品交易计数的陶筹随之出现,陶豆等陶器则可能出于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实现了量产;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艺术家阶层的诞生;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商品生产形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崧泽文化圈及其商品经济贸易圈为手工业和商业精英成为社会上层提供了路径,引发了社会的等级分化,使得长江流域的社会分化即复杂化开始于崧泽文化时期,明显早于其他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商品经济 玉石贸易 石权 陶筹 量产
  • 简介:文章在分析湘西音乐文化遗产的特色,认清其存在价值及现状的基础上,从静态保护和活化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标签: 湘西地区 音乐文化遗产 人神崇拜
  • 简介:追溯福建文化传统的源头,我们尚可发现几千年前古越族先民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雪泥鸿爪,这些断发纹身的“东南蛇种”,在地老天荒中创造了福建文化最遥远的一章.然而,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他们的痕迹.汉晋唐宋以来,一次次中原汉民的南迁洪流涤荡着古老的越族文化,越族先民一部分被融合,一部分退居山林.第二期的福建文化就由那些南来的汉人及日渐同化的越裔来谱写了.福建地僻东南一隅,濒海而多山.绵亘于西带边界的武夷山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给这时期的福建文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西南与东北的阻隔则不易受政治及战乱影响而利于存留中原古文化,并融汇形成自身特色;东部、南部面海而难以交流.终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航海业的日益发达,濒海优势给福建文化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宋元的阿拉伯、波斯宗教、建筑、商业文化入闽,明清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浙并随之带入西方文明,使福建文化第三期再呈异彩.本文拟就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作些探讨,试图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略抒浅见.

  • 标签: 福建文化 闽越人 泉州 宗派色彩 闽越文化 闽北
  • 简介:夏鼐对稻、粟、小麦、番薯,人类食物的起源;蚕、桑、丝绸人类衣着实物;马、车马坑人类出行工具等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实践,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 标签: 夏鼐 农史三题
  • 简介:云安是南江文化与西江文明的交融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方风情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如何挖掘扣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从而推动云安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云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云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云安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 标签: 文化产业 现状 问题 建议
  • 简介:<正>环境考古学是以研究“人”为要旨,从考古学与生态环境学双重困惑中萌生出来并姗姗起步的学科,它试图将考古文化放在其生存环境的宏观背景中,通过揭示考古遗物与古气候、植被、地形地貌等一些可以复原的有形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趟开一条接近古人类文化本质特征的可行之路.

  • 标签: 环境考古学 生态史 要旨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研究 器物文化
  • 简介: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职能部门如何发挥作用?本文就连平县文化馆结合当地实际,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凝聚各门类群众艺术人才组建文艺团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些举措进行阐述。希望对山区文化建设能有所启示。

  •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群众文化 文艺团队
  • 简介:<正>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正因其政绩显赫的缘故,以致学术界对这位先驱在“五四”前后作为文化哲人的一面淡化了。由此,笔者的选题不无拾漏之嫌。然而,这里的拾漏并不等于说本题“前无古人”,事实上,学术界间或提及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笔墨多少有之,只是我们感到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当一些对文化和历史研究有素的知名学者将李大钊的文化内核归为“折中调和”时(比如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就持这种观点),我们感到有种隐隐的不安。还李大钊这位文化先觉以历史本来面日势在必行,笔者就这一课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同仁。

  • 标签: 折中 李大钊 文化思想 中西文化观 东洋 新文明
  • 简介:阿尼玛卿山的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在"散挖-行商"阶段,高海拔草原成为季节性人口争相涌入和采挖虫草的公共资源。虫草商人处于行商阶段,市场体系尚未成型;在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在公有制语境下有名无实,各级政府介入分肥,限制和禁止的高压行政管理未能减缓外来人口的压力。随着政府角色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虫草经济开始对生态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虫草商人也从行商中分离出来;在契约-电商的新阶段,草原承包制全面推行,牧民获得草原收益和管护的权利。市场体系建立后,契约交易发展迅速。虫草电商的崛起加剧了虫草资源的竞争和垄断。虫草给牧民带来生计机会和草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政策设计应着重维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的连续体以促进草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虫草 文化变迁 市场 契约 经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