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正>格里高利圣咏《末日经》中“愤怒的日子”Diesirae(或“上帝的审判日”)的音调始终萦绕在拉赫玛诺夫的音乐中,这一被语义化的象征着“死亡”的主题,出现在其早期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期作品交响诗《死亡岛》、《第三钢琴协奏曲》、《钟声合唱》,晚期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及绝笔之作《交响舞曲》中。当评论家们为这苍凉的“死亡”主题而凄然、战栗时,人们便不由自主地认定拉赫玛诺夫是“恐惧和悲惨的歌唱者”①,“悲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音乐学院 死亡 钢琴协奏曲 主题 交响曲
  • 简介:2014年1月20日,世界乐坛又一颗巨星陨落,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多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这位柏林爱乐的前艺术总监位列"二十世纪十大指挥家",也曾因"卡拉扬接班人"的身份蜚声全球,他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出色的版本之一。

  • 标签: 阿巴多 指挥艺术 《第二交响曲》 现代 二十世纪 艺术总监
  • 简介:儿时的我曾经看过一部古装片,这部片子真的好老好老了,叫做《神剑雕翎》。内容讲什么就记不太清楚了,我就记得里面有一只很忠实很威武的大雕,然后主题曲是这样唱的:"腰藏三尺正义剑,胸怀柔情千万千……英雄出少年……"

  • 标签: 吻难 爱简单 蒲巴甲爱
  • 简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德国从十三世纪起,历经漫长分裂,直至1871年才实现统一,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又让这个统一国家灰飞烟灭。战后,英、法、美、苏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以及随后的东西德对峙,深刻影响了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政治版图的分裂、合并相伴,德国的广播机构同样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程。但不同的是,政治版图的变化造成的是动荡与苦难,

  • 标签: 广播机构 交响乐团 斯图加特 德意志 巴登 双塔
  • 简介:《茶花女》1852年,威尔又根据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创作了一部同名歌剧。这次谱曲仅仅用了短短6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消息一出,指责声、讨伐声一股脑儿向他袭来。有人批评他把一个被社会唾弃的交际花塑造造成主人翁的形象。但威尔还是坚持己见,执意要让《茶花女》上演。果不其然,1853年3月6日,《茶花女》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首演失败了。

  • 标签: 威尔第 歌剧院 《茶花女》 故事 小仲马 主人翁
  • 简介:一,维瓦尔的生平威尼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水城,正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孕育了一位富有音乐传奇色彩的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就是安东尼奥·维瓦尔。1678年3月4日,世界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维瓦尔诞生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起初,父亲以理发赚钱、养家,后来,父亲成为了一位在意大利享有声誉的小

  • 标签: 作品器乐 器乐性 声乐作品
  • 简介:2001年1月27日将是朱塞佩·威尔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的28部歌剧和《安魂曲》将在世界各地上演。由众多著名歌剧院、交响乐团、指挥家和歌唱家参加演出的整个纪念活动将贯穿2000—2001音乐季,甚至将持续2001—2002音乐季。2001年1月27日纪

  • 标签: 威尔第 歌剧 《安魂曲》 演出 音乐 作曲家
  • 简介:追溯歌剧的历史,一个似乎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第一部歌剧叫什么?”可能就不容易回答。说是《达芙》(Daphne),当然也算不得错。该剧早于1598年的狂欢节,就在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意大利作曲家和艺术赞助人贾科波·科尔西(JacopoCorsi,1561-1602)的佛罗伦萨的家中上演,是意大利廷臣诗人奥塔维奥·里努奇(OttavioRinuccini,1562—1621)创作台本、

  • 标签: 《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 意大利 狂欢节
  • 简介:特凯的“复风格”音乐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如日中天”地升起。所谓的“复风格”,简单的解释就是多种风格的复合。这并非是独创的新作曲技法,从中世纪的经文歌到近代的马勒、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都出现过类似的多风格拼贴,早已预示了某些“复风格”的特征。与此相比,施特凯的“复风格”更直白彻底,他在同一作品中直接搬用大量历代名曲与流行乐曲,

  • 标签: 风格 拼贴 勋伯格 马勒 作曲技法 经文歌
  • 简介: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有大量杰出的作品传世,其艺术歌曲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巧妙地情感处理而著名。许多音乐大家都对其作品进行过研究,但是对于罗西的歌集中的《音乐晚会》中的小曲《诺言》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本文以《诺言》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处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增强音乐学习者对罗西的进一步了解,也更有利于音乐学习者通过增强对《诺言》的理解,从而增加音乐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学习。

  • 标签: 罗西尼 艺术歌曲 艺术特色 情感处理
  • 简介:听说乌克兰有一句谚语:"乌克兰离上帝太远,离俄罗斯却太近!"纵观乌克兰的千年历史,差不多(或者说主要)就是一部与俄罗斯之间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史和恩怨史。自十九世纪以来,由于乌克兰在政治和经济上一直处于从属于俄罗斯的"弱势"地位,

  • 标签: 乌克兰人 维茨 拉赫玛尼诺夫 民间歌曲 谢尔盖 普罗科菲耶夫
  • 简介:品与鲁迅通信问题小议廖辅叔1990年我写过一篇短文《鲁迅音乐萧友梅》,发表在1990年第一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其中提到美籍俄罗斯音乐家齐品曾经给鲁迅写信,请他写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鲁迅在1936年5月28日的日记上写道:“得G.Chere...

  • 标签: 鲁迅先生 通信问题 《红楼梦》 曹雪芹 歌剧脚本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1963年在从事专业七年之后,年仅36岁的克劳斯——和他同时代的科莱·盖达(NicoleiGeddal925年生,瑞典男高音,60-70年代他被誉为演唱法国歌剧的最佳男高音——译注)切萨雷·瓦莱蒂(CesareValletti1922年生,意大利男高音,师从斯基帕,擅长演唱罗西、唐尼采蒂和莫扎特的作品一译注)卢伊奇·阿瓦(LuigiAlva1927年生,秘鲁男高音,擅长演唱莫扎特和罗西的作品一译注)和莱奥波尔‘西莫诺(LeopoldSimoneaul915年生,加拿大男高音,

  • 标签: 男高音 罗西尼 演唱法 莫扎特 歌剧 作品
  • 简介:●杨老师,我当年听您讲课时,记得您提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您不太喜欢色彩过于斑斓、道具过于复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德》的舞台处理方式,您觉得这部戏应该更偏单色和抽象。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 标签: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解读 舞台处理 道具
  • 简介:1999年4月19日,地点:中国’北京音乐厅。当来自德国的俄裔钢琴大师安纳托·乌戈斯基(AnatolUgorski)以其独具魅力的辉煌演奏“拿下”最后的压轴曲目——舒伯特的《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后,场内立时响起阵阵爆竹般掌声,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中国观众和乐迷们的热情程度似乎证明了对大师那堪

  • 标签: 北京音乐厅 大调 舒伯特 音乐会 曲目 演奏
  • 简介:MM:哦?这里面还不包括钢琴三重奏吗?AB:当然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不过不能和刚才列举的几个天才作品相提并论,听序曲《仲夏夜之梦》(作品61)才有听类似莫扎特那样著名作品的感觉。

  • 标签: 布伦德尔 《仲夏夜之梦》 音乐 舒曼 钢琴三重奏 作品
  • 简介:敬教授(1918~1996)是我国老一辈的资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从193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作曲,1943年任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松林岗分院理论作曲组副教授,到1946年随已更名为国立上海音专的该校复员至上海与老音专合并后继续任教,再到1949年老音专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后历任该院理论作曲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作曲系与指挥系合并为作曲指挥系后又继续任系主任,1984年卸下系主任职再改任院工会主席兼院学术委员会及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不仅大半生都和上音及其前身血肉相连,持续校龄和工龄分别长达60年和54年,而且退休前始终都是在作曲系和专业作曲的教学岗位上度过的,在上音作曲系历史上当推首屈一指的元老级人物!

  •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 学术委员会 编辑 文论 作品 国立音乐学院
  • 简介:门德松1809年生于汉堡,1847年逝世于莱比锡。他出身富裕家庭,自幼受到极好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年仅9岁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奏,12岁成为作曲家。门德松年轻时,常喜欢在国外旅行。他父亲非常支持他用旅行来扩展见闻、增进修养,因此不惜为之支付大量旅费。门德松每到一处都写信给家里,而且每信必附有乐谱,即把他在各

  • 标签: 门德尔松 无词歌 公开演奏 国外旅行 钢琴曲 音乐教育
  • 简介:弗莱多·克劳斯生于1927年,奥地利裔西班人,50岁之后,他仍保持着修长、优雅的身材,在舞台上显得精神抖擞,声音听起来比30岁左右的人还显年轻。他那美丽抑扬而抒情的声音,有着毫不费力伸张到引人注目的高音D,他是值得当今男高音借鉴的典范。

  • 标签: 弗莱 伸张 抒情 典范 精神 美丽
  • 简介:安太及其《机械芭蕾舞》潘澜在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像勋伯格、梅西安、艾夫斯等这样一些极具代表性人物的名字,已经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则是另一类的作曲家,他的名字似乎对我们比较陌生,然而他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的欧、美乐坛,他的创作和演出...

  • 标签: 安太尔 芭蕾舞 未来主义 机械美学 音乐作品 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