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应用于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中对病人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人40例。实验组病人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分析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之后同时期实验组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比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应用于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中对病人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干预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依从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2、IFN-γ、IL-6在HIV-1感染者的HAART治疗的0、3、6、12个月后体内含量变化的动态分析,探讨IL-2、IFN-γ、IL-6在HIV-1感染治疗者、HIV-1感染未治疗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IL-2、IFN-γ、IL-6含量与CD4+细胞数、CD8+细胞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免疫印迹法确诊HIV-1感染者39份,正常健康人阴性对照50份;同时随访HIV-1感染者的HAART的治疗情况并进行分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各组在HAART治疗后0、3、6、12个月后IL-2、IFN-γ、IL-6的含量;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HIV-1感染治疗者IL-2、IFN-γ明显上升,IL-6明显下降,CD4+细胞明显上升,HIV-1感染未治疗者IL-2、IFN-γ明显下降,IL-6明显上升,CD4+细胞明显下降;CD4+T/CD8+T细胞与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在抗HIV病毒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重建。

  • 标签: 艾滋病 白细胞介素2 IFN-&gamma 白细胞介素6 高效抗反转录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70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频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间歇性治疗组采取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间歇治疗,连续性治疗组则采取采取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连续治疗。比较间歇性治疗组、连续性治疗组效果;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情况;副反应。结果连续性治疗组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生活质量和心理情况相比较间歇性治疗组更好,P<0.05。连续性治疗组副反应和间歇性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连续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效果理想。

  • 标签: 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 频发性生殖器疱疹 临床效果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抗结核方案联合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本院收治100例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入选对象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抗结核方案(2HRZE/4HR)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薄芝糖肽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0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而言,抗病毒、抗结核方案联合薄芝糖肽注射液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应用价值。

  • 标签: 抗结核方案 薄芝糖肽注射液 艾滋病 继发性肺结核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观察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失代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运用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实施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普通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的LN、PCIII、HA、TBIL、AST、ALT、ChildPugh评分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抗纤维化的效果很好。

  • 标签: 小剂量 利巴韦林 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 -2a 丙型肝炎 肝硬化 失代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