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纵观中国影发展史,我们总结了喜剧、教化、传奇三大传统,它们不是具体的电影类型,而是某种类聚与范式,直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它们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的审美情结之中,体现了中国人深刻的集体无意识。三大传统虽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影,却是主流电影的基本要素。它们汇成了中国影的浩浩长流。本文通过论述三大传统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三大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内在必然性,为中国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电影传统 喜剧 教化 传奇 主流电影 国民心理
  • 简介:薛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2006年的电影特征。贾磊磊:2006年的中国影是在双轨制的状态下往前走。所谓双轨制就是一个是产业的轨道,一个是文化的轨道。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产业的经济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2006年的中国影应该说发展的力度比较大。尤其在产业化进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实

  • 标签: 中国电影 提升中国 整体提升
  • 简介:本文从命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的界定、独特内涵的挖掘到研究框架的搭建和研究方法的阐述,系统提出构建中国影创作战略理论的设想。中国影创作语境的变化、创作实践的发展以及世界电影格局的改变,要求对创作战略进行学理化思考和研究。电影创作战略具有统领性、宏观性、长远性与创作性、创意性、创新性等基本特性。电影创作战略由一个核心和两个维度构成,“一个核心”指由创作性、创意性、创新性组成的“三创战略”;“两个维度”分别指由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构成的创作战略主体以及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构成的战略管理流程。

  • 标签: 电影创作战略 中国电影 理论构想
  • 简介:中国影自产业化以来不断上演“速度与激情”,票房纪录屡创奇迹。但电影市场的乐观情绪在今年春节档之后出现了逆转,第二季度的院线票房增速明显放缓,在整体依然保持利好的态势下出现了新变数。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票房指标考量来判断中国影市场的成败,围绕这个问题,业界和媒体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当前中国影工业体系建设还很不成熟。不少国产片遭到批评,一方面说明现在的观众审美眼光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电影创作确实很不专业,“露怯”又糊弄不住观众。这说明在创作领域我们缺乏具有电影工匠精神的职业创作者,而电影工匠的人才厚度恰恰与电影产业的完善、电影市场的健全等指标构成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史 电影市场 创作领域 小城之春 戏曲电影
  • 简介: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一年后电影被洋人带到中国。从时间上看,中国与美国的电影业,几乎是同时起步的。但是,在电影百年之后的今天,只要张开眼睛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时间并没有使两者并驾齐驱,却是愈加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影的总体实力与...

  • 标签: 中国电影 好莱坞电影 张艺谋 类型电影 国产片 小人物
  • 简介:《定军山》被认作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然而由于缺少相关第一手材料,围绕着这部电影尚有不少疑点。本文通过查阅当时华北地区第一大报《顺天时报》,收获了关于“丰泰照像馆”、“任庆泰”、“大观楼”、“谭鑫培”一些新的线索。通过对这些与中国第一部电影息息相关的线索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对中国影诞生问题的研究给予一定的补充,并对本研究既有的一些结论进行纠正。

  • 标签: 中国电影诞生《定军山》 丰泰照像馆 大观楼 谭鑫培
  • 简介:左下方是一幅有趣的图,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它就像困境中的中国影,尤其可以惟妙惟肖地描绘、、等影片的处境:高科技、大制作、全明星、成功的市场运作……这些从好莱坞借鉴来的秘密武器统统被用于武装中国影的第一批重磅炸弹,可惜带给观众的除了期待,还有失望--这些影片似乎都"缺了一点什么".

  • 标签: 中国电影 影片 《天地英雄》 《英雄》 好莱坞 《十面埋伏》
  • 简介:一、中国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京华时报》报道,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0年《文化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8000亿元人民币。电影市场成为文化消费新亮点。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生产电影456部,居印度、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位。其中,去年在国内发行放映的新片超过200部,是近年来新片上市最多的年份。

  • 标签: 中国电影 产量位居 位居世界
  • 简介:经中央宣传领导小组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将于建国40周年前夕,举办首届中国影节。中国影节是中国龟影界的盛会。目前,世界各国举办的各种电影节达数百个之多,而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大型的电影节。近两年来,我们已有了中国影展,国际旅游、动画和科教电影节等活动,为中国影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这些活动的规模较小,还未在国内外广大观众中形成更大的影响。举办电影节是发展中国影事业和宣传改革成就的重要步骤。举办这样大型、集中性的活动来介绍并弘扬中国影,有利于宣传中国影的成就,有利于形成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舆论和条件,有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事业 广播电影电视部 国际旅游 集中性 于建国
  • 简介:赵军(以下简称赵):这话题的引起应该是跟最近所谓的中美电影新政有关,因为中国同意美国今年还可以把14部分账大片引进到中国影市场来,主要是以高技术含量为主(3D和IMAX),这种影片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大家也觉得有一种空前的挑战。中国影市场的空间是否会收窄,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围绕着这点,我觉得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去年拍的很多所谓的国产大片,不管票房如何,

  • 标签: 中国电影市场 对话 高技术含量 中国市场 国产大片 杀伤力
  • 简介:创意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影响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表现在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上。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增长速度之快超过目前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产业化水平也登上了新台阶。

  • 标签: 票房收入 中国电影业 产业化发展 国家进步 经济时代 文化影响力
  • 简介:中国人看到电影,或说电影进入中国,并不比最早的电影生产国晚许久.大概在1896年后,中国就开始放映电影,而我国生产电影,特别是独立生产影片,摄影师自己独立拍摄影片确比其它国家晚许多年.约在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照相师刘仲伦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一片.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刘仲伦是中国第一位摄影师.之后,中国许多电影都是由外侨摄影师拍摄的.

  • 标签: 中国 电影艺术门类 电影摄影发展史 1905—1949年 《定军山》 谭鑫培
  • 简介:陈小蝶与早期中国影的关系可反映出鸳鸯蝴蝶派文人与中国影的深厚渊源。观影成为陈小蝶与其他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交往方式。陈小蝶的编剧观主要为编剧要简洁、编剧要“焦煎”,编剧本土化与重剧情构思。陈小蝶的电影音乐观也启迪着后来的电影音乐人。

  • 标签: 中国电影 早期 鸳鸯蝴蝶派 交往方式 编剧 本土化
  • 简介:窗外,瑞雪纷飞,室内,春意盎然.又临近岁末,该是盘点一年工作的时候了.翻开报纸,<××报>上竟有一篇文章标题为的文章,竟然还被一份隶属于中央级大报的文摘刊物作了转载.

  • 标签: 中国电影 国产电影 刊物 辨析 全球化
  • 简介:1979年中国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电影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文革”时期的文艺专制变为文艺民主。与之相适应的电影理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变现为电影理论平台的建设和电影理论本体的创新。就电影本体而言,1979年的电影在题材范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影像语言形式创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1979年前后,中国影的接受环境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国影评奖、评价体系、对外交流和传播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而,1979年是中国影的革故鼎新之变,为新时期以后的中国影开创了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格局。

  • 标签: 1 979年 中国电影 文化生态 电影理论 电影本体
  • 简介:老庄哲学奉'拙'为最高智慧,中国传统艺术视'枯槁''荒寒'为至高追求。古代诗画中,以枯树为代表的'枯槁'形象备受青睐,形成'未许木叶胜枯槎'的美学认知。'枯槁'之美亦时常显影于中国影,营造出冷寂苍古的东方意境。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四个代表性电影文本进行细读,分析战争遗迹、老木枯槎、拆迁废墟、寒山荒丘等枯槁形象在中国影中的呈现方式,目的不在于揭示某种目的论式的线性发展脉络,而在于厘清枯槁形象在中国'荒寒'意境和西方'废墟'想象的双向维度上所生发出的诗性影像表达,及其背后的古典美学立场与社会批判价值。

  • 标签: 枯树 废墟 古典美学 中国电影诗性
  • 简介:<正>电影文学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培育出来的一种新的品种,也是在电影开始意识到必须确立自身价值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新形式。任何艺术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电影文学同样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谈电影文学规律的时候,我们想通过纵向分析,说明我国电影文学初期阶段的几种特殊形态,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及我国电影文学进步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并对电影文学的未来作一些探索和展望,从而为中国影文学发展的过程勾画出一个粗略的轮廓。

  • 标签: 三十年代 电影文学 进步思想 阳翰笙 四十年代 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