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原始汉族的形成、商语汉语的关系、史前东西部刻划汉语的关系、汉语四大特征的来源等证明汉语的主体来源是东夷语而非炎黄语。

  • 标签: 汉语 夷语 史前 来源 主体 东夷
  • 简介:<正>刘勰在《文心雕龙·正纬》中指出,纬书虽“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这里涉及到一个价值标准问题。从正统经学和社会效用来看,纬书多是神秘荒诞的无稽之谈,在价值上,它是一种无效要素。但从写作上看,纬书善于联想,辞采华美,于文章写作颇多裨益,在价值上又属有效要素。可见,不同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评判,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转换性。价值的无效要素并不等于无价值,在一种价值评判活动中的无效要

  • 标签: 负价值 训诂学 结构价值 有效要素 系统价值 李阳冰
  • 简介: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因而最讲究艺术性。诗歌在结构上讲究转,讲究披花拂柳,蜿蜒迭宕;诗歌可以用典,但“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诗有无理之理,苏轼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诗美学原则叫“反常合道”。反常,即违反常情,常理,常识,但合乎诗情,诗理,诗道。

  • 标签: 诗歌 曲转 无理之理
  • 简介:<正>情节是小说构成整体的诸要素之一。微型小说的情节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象长篇、中篇或短篇小说那样通过叙述一系列具体事件构成情节的复杂性,而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事件构成情节的单一性。但这种情节的单一性并不意味着情节的单调和简略,而是经过修剪、调整,有着较深的内蕴。作家

  • 标签: 微型小说 情节发展 小说情节 冲突 单一性 动作
  • 简介:<正>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邓小平同志最近又指出: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认真领会这些指示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云南民族教育宗教情况,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使之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与学校教育作初步探讨,以便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共同研究。

  • 标签: 宗教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 伊斯兰教 云南回族 宗教信仰
  • 简介:文章从一个个案,讨论英汉互译中的意义形式的矛盾,提出英汉互译中语言本身的某些形式特点一般是难于翻译的,但译者还是要从原语作者的目的出发,尽最大努力传达原文的语形方面的信息。这种要求还得到当今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佐证。

  • 标签: 翻译 意义 形式 认知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它们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等,纷纷易旗改制,拜倒在资本的脚下。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在短短三十年中,也制造了许多财富英雄和“知本家”——大款,大老板,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不仅如此,由于对财富的狂热崇拜和追求,国民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思潮,或曰金钱崇拜。人们对老板顶礼膜拜,恭敬异常。人们对老板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一路绿灯。

  • 标签: 《向阳坡》 中篇小说 人的尊严 较量 价值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启示。其涉及面之广泛,思考之深刻,启示意义之重大,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本文上篇,论述陶渊明“无弦琴”在唐代形成的基本内涵。文章分别从五个不同的方面,阐明陶渊明的“无弦琴”在唐代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而且人们从中得到诸多深刻的启示:或以之作为穷愁潦倒的象徵;或以之作为隐逸避世、淡泊名利、自适其意的象徵;或以之作为风流蕴藉、潇洒不羁的象徵;或从中体悟老、庄“大音”、“地籁”、“天籁”之境界;或以之阐发佛教“梵音”之妙理;或寓以禅学之要义;或以之阐发儒教“无声之乐”;或以之为“矫”,乃沽名钓誉,非达者所为。所有这一切,已经构成了“无弦琴”的基本内涵。

  • 标签: 陶渊明 唐代 禅学 “无弦琴” 生活方式
  • 简介:汉语名词不可以脱离数量词语的限制而孤立地重叠,一些学者所说的名词重叠现象实际上是叠音词、名词的反复用法、“-+N(名词)”短语省略形式的重叠、“NN”短语的省略形式等,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名词的类重叠”。正确地看待汉语名词类重叠现象的本质,有利于合乎逻辑地分析和理解这几种语言现象,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 标签: 名词 重叠 个指 类指
  • 简介: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叙述的时间、人称、聚焦以及方式四个方面来具体解读其叙事特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当然,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叙事轨迹,呈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海明威小说世界。

  • 标签: 海明威 小说创作 叙事艺术
  • 简介: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句”,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和“常规话题句”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句”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句”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和“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句”和“句末话题句”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 标签: 句末话题 话题——述题结构 述题——话题结构 语用差别 交际动因
  • 简介:阳明洞天泉桥是王阳明思想成立成熟的两个代表性场所,它们一个出现在阳明的早年,另一个出现在他的晚年,两处皆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阳明入“道”的象征。阳明余姚、绍典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引起两地学者争论的问题。事实是:阳明十岁就已随父迁居山隐,此後有五次归姚,其中还有雨次重要的讲学活动,证明阳明不仅仍把余姚视为故乡,而且还将其作为重要的讲学教化之地。但如果说余姚是阳明的出生讲学之处,那么绍典则可以说是阳明学的发生成熟地。至于“守”字辈的命名舆排序,不馑锐明阳明祖辈在严守儒家道德规范上是无可挑剔的,而且表明阳明的妹妹也是严守妇道、颇有才华的,故其受到父亲王华及长兄阳明的爱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关于阳明结议日本人以及封阳明遗像的考证,则不仅说明阳明本人与日本人有遇多次直接或同接的接触,而且还使我们从阳明遗像的临摹、复裂及演变的过程中,看到了王阳明在中日人士人心目中的形象之变迁。

  • 标签: 王阳明 史迹 儒家道德规范 讲学活动 日本人 代表性
  • 简介:散文,狭义而言,指的是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广义的说,则可以指韵文之外的一切文体。它可以叙事写人,可以记景抒情,可以议论说理。它的选材不拘一格,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下笔;创作手法多种多样,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相和,或抒情言志,跌宕皆可成

  • 标签: 《琴心集》 散文 选材 创作手法 景物描写 潘琦
  • 简介:先秦两汉汉语赵振铎一、这里说的先秦两汉汉语,指的是从有文献记载的殷商时代到东汉末年的汉语。就汉语史上说,这一时期是汉语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所谓上古时期。在此之前,汉语早已经存在,但是由于时代绵远,文献难征,一般讲汉语史的都略而不论。而是把这个有文字记...

  • 标签: 先秦两汉 专门用语 《左传》 《汉书·艺文志》 现代汉语 《尚书》
  • 简介:本文根据“句式语法”理论,采用“双宾语结构”的核心语义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这一观点,从“者”、“受者”、“给予物”和结构中的动词四个方面研究“玩它个痛快”,即“V+ta+ge+~”结构,认为这一结构利用双宾语结构的形式特征,用虚化的“ta”填充间接宾语的句法空位,用“个”将后面的结构体词化,充当直接宾语,表达了自身特有的句式语义:能动地赋予(某物一个状态)+将来时态,该句式语义可以分析为处置性、非现实性、施动性三个语义特征。

  • 标签: 句式语法 双宾语结构 给予义
  • 简介:音转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发生音转的字词往往要受到音义关系、语言系统以及一个音节内部声或韵的制约。藉此,我们可以对文献语言中的音转现象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 标签: 音转 文献语言 音义关系 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 对文
  • 简介:魏晋时期,儒学衰落,文人士大夫们摆脱了儒学的束缚,从繁琐的经学、虚伪的名教中解脱出来,他们轻功名利禄而重自我人格力量,崇尚…种自然无为的生活。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正好契合了他们追求自然无为的心理,在山水的朝夕相处中。

  • 标签: 山水 刘勰 文人士大夫 自我人格 “自然” 魏晋时期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先生有一句话很有名: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按照课标去教书,不一定有什么“课程意识”(如今很时髦的说法)。没有教材他可以选教材编教材;学生不喜欢语文,他可以通过诱导使学生喜欢语文。正像第斯多惠所说:“一个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性的教师是真正的教育的主人。”

  • 标签: 教师进修 20世纪80年代 学生主动性 课程意识 第斯多惠 吕叔湘
  • 简介:众昕周知,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运用逻辑思维,展示的是逻辑性的征服力量;后者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突出的是形象性的感染力量。两种写作是两个路子。形象表现注重形象刻画的细腻生动逼真,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官享受一而逻辑表现则注重逻辑展开的连续一贯、谨严周密.诉诸人的推理、判断等理性认识。

  • 标签: 周密 形象刻画 文学写作 征服 表现 展示
  • 简介:<正>1.引言1.1《列子》为道家著作,唐玄宗时曾奉为道家经典、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但从唐代起,人们即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了,甚至连列御寇其人的存在与否,在有的人看来也成了问题,故而考辨其真伪的文章不绝于史。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反复考辨,以下的结论似乎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即:战国时列

  • 标签: 反义词 《列子》 综论 对举 反义词的分类 主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