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在介绍国际碳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潜在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项目类型,探讨中国如何在国际碳市场前景不明朗、自愿碳市场刚刚起步,以及国内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中,克服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面临的单位减排量小、交易成本高、方法学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以及国内交易平台尚不规范的困难,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 标签: 农业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市场机制
  • 简介:采用年最大值法(AM)及超阈值峰量法(POT)分别构建基于0.5°×0.5°网格的全国地面日降水极值序列,建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的降水极值统计模型,通过K-S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效果,研究全国日降水极值的统计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极端日降水的极值分布模型与阈值选取标准,结果表明:(1)POT序列比AM序列更符合降水极值序列的要求;(2)为便于比较并提高模型拟合效果,POT序列的阈值由百分位数法确定效果较好;(3)阈值方案优选结果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干湿区域的划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湿润地区宜将第90~94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宜将第94~97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干旱地区则使用第97~99百分位数较为合适。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广义极值分布 广义帕累托分布 K-S检验 阈值
  • 简介:2007年11月30日,第4届地球观测峰会在南非开普割顷利召开,地球观测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会后发布了《开普敦宣言》、地球观测组织(GEO)进展报告及GEO近期成果。科技部长万钢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此次峰会,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再次当选为GEO的联合主席。中国作为GEO的创始国之一,两年来积极推进GEOSS10年执行计划,在GEO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球观测系统 中国代表团 国际 设计 规划 中国气象局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160个站1951~2010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最近定义的一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在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区域的适用性,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湿润指数H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我国年均降水量大于200mm的地区,各种时间尺度的SPEI分析均适用;在干旱区(年均降水量小于200mm),只有12个月以上的大尺度SPEI分析适用性较好;其中12个月尺度的SPEI分析在各区适用性最好。2)由于干旱区冬季的潜在蒸发量和降水量0值均较多,导致1、3、6个月的小尺度SPEI分析在该区不适用。3)与SPI和H指数相比,SPEI既能充分反映1997年气温跃变以后增温效应对干旱程度的影响,又可作为监测指数识别干旱是否发生和结束,能较准确地表征干旱状况。

  • 标签: 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 干旱 干旱指数 全球变暖 适用性
  • 简介:1基本情况为执行中国繁荣战略基金项目“上海市防汛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2016年3月911日,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引明、科技发展处(气候变化处)处长陶立英、上海市气候中心主任穆海振以及田展和胡恒志赴英国参加了项目的中期研讨会,与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伦敦市长办公室等机构的专家共同讨论了上海洪涝领域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探讨了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及城市气候服务领域的合作意向。

  • 标签: 基金项目 项目工作总结 英国 中国 气候变化 风险管理技术
  • 简介:根据中美大气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13次会谈纪要,应美国天气局的邀请,以中国气象局人事司萧永生司长为团长的气象科研院所代表团一行11人于2003年9月7~21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

  • 标签: 大气科技 气象局 中国 美国 访问
  • 简介:基于民航业特点及中国民航发展阶段,提出中国民航参与国家碳市场的框架性方案,重点对中国航空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设计及目标分解方案进行了论述,并从公平性和经济成本角度对所提方案进行分析。分析的结论是:方案不会在中国航空企业之间造成实质性竞争扭曲,不同情景下行业购买碳配额的成本每年增加1.7亿-14.3亿美元,若考虑中国民航至少60%的成本转嫁能力,方案不会对中国民航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 标签: 中国民航 减排 碳市场 方案
  • 简介:利用英国Hadley中心QUMP模式(QuantifyingUncertaintiesinModelProjections)集合的5组敏感性试验产生的全球气候背景场驱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ProvidingRegionalClimatesforImpactsStudies)产生的降尺度数据,分析PRECIS对中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同时对SRES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21-2050年)中国区域的温度做出预估。模拟能力分析结果显示:PRECIS在5组背景场驱动下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气候基准时段(1961-1900年)中国区域气温的年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但存在暖偏差,高敏感度模拟实验的暖偏差幅度要大于中低敏感度。预估结果显示:5组敏感性试验降尺度模拟的温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变暖幅度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高敏感度试验Q10模拟的升温幅度介于低敏感度模拟和中敏感度模拟之间,其他敏感性试验表现出高敏感度模拟的升温幅度高于中敏感度模拟,而中敏感度模拟高于低敏感度模拟。从模拟的升温空间分布上看,西北地区升温幅度最显著,可达2.08-2.61°C,华南地区升温幅度相对较小,为1.33-1.84°C,但不同敏感度模拟的升温幅度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 标签: QUMP集合 PRECIS系统 SRES A1B情景 地面气温 不确定性分析
  • 简介:主要研究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以及异常大降水产生的下垫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黑潮区海温与同期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明显正相关,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靠近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存在明显负相关.(2)夏季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降水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SVDI)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海温由LaNina多发期向ElNino多发期转变后,长江流域向异常多雨转变,而其北方和南方地区则向异常少雨方向发展.(3)中国东部区域降水与陆面温度的明显相关区有:(a)春,夏季热带非洲和夏季亚洲大陆部分地区地表温度与当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b)春季4、5月份部分亚洲大陆地表温度与当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明显负相关.(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江(1954,1998和1999年)或江淮(1991年)流域几次特大异常降水的下垫面条件是黑潮区为海温正距平,同期欧亚大陆主要为正地表温度距平场.

  • 标签: 海表温度 地表温度 异常降水 相关分析 中国 夏季
  • 简介:由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北极第二次科学考察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考察船赴北极考察。我院卞林根、逯昌贵同志参加了此次考察。我院承担北极大气边界层观测任务,并在

  • 标签: 北极 科学考察 大气边界层 水汽变异 气象探测
  • 简介: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69个测站35年(1961~199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旱涝年夏季,高纬和极区大气环流特征、东北亚异常长波槽脊的分布和活跃程度、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不仅如此,该区域夏季降水异常还显著地受到亚洲季风诸系统的影响,包括南亚季风,也包括南海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并且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也有明显变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含量等物理量特征在旱涝年不仅有截然相反的分布,而且还表现出与低纬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方式.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行星尺度的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也有一定不同,并且受热带地区大气加热强度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所在经度上的经圈环流在旱涝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对该区域降水异常产生影响.

  • 标签: 东北地区 旱涝 大气环流 中国 降水资料 涡度
  • 简介:利用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系统(1APPSSCA),结合IAPENS0预测系统所预测的1999年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对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了适时集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IAPPSSCA较好地预测出了1999年夏季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场的异常情况,并较好地预测出1999年中国南涝北旱的大范围降水形势。IAPPSSCA对长江下游的强降水中心、中国南方大部夏季多雨的特征以及中国北方大部的干旱少雨形势的预测,与实测较相符。但IAPPSSCA预测的南方大范围雨带的北界比实测的略为偏北,北方的小范围的降水正距平区域也没有能预报出来。另外,对于月平均降水距平的预测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说明我们的预测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 标签: 强降水 大气物理 大尺度环流 海温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热带太平洋
  • 简介:采用一个在大区域上适用的由NOAA-AVHRR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反演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各月和全年晴空条件下的地表温度,通过比较同期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地表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全国各地区温度宏观变化规律和分布.结果表明:晴空条件下的中国地表温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宏观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这一结果对于研究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土地覆盖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遥感 地表温度 常规资料 中国
  • 简介: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黑碳 辐射强迫 冰芯
  • 简介: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 标签: 中国区域 气候变化 干旱化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由于一部分成果已经可以进行业务化试验,为了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业务能力,同时也为了通过业务试验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优化,并帮助业务部门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项目及时组织阶段成果的业务试验.一方面项目研发人员与国家气象中心联合组织成果业务试验小组,并在各区域数值预报中心建立了多个业务试验基地,另一方面又及时召开阶段成果的推广应用会.目前项目开发的变分同化系统已建立了国家级的并行试验系统,并在广州、辽宁等区域气象中心实现了实时运行试验,这些试验的结果又及时反馈给课题研究开发组,对研究开发成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 标签: 中国 气象数值预报 业务试验 系统优化 同化
  • 简介:适应行政区划调整要求,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佛山气象体制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即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撤销区气象局,集约建设市气象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全市气象事业资源,实现其效益和效率最大化,最终在市公共财政的框架下一劳永逸解决佛山气象事业生存与发展问题。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体制改革 佛山 战略创新 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中国6~8月无缺测的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年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年。(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 标签: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率 时空特征
  • 简介: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4)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填埋场,分别就城市垃圾组分、可降解有机碳、CH4修正因子、CH4氧化系数、填埋场CH4收集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7年填埋场CH4排放量为118.61万t,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填埋场排放量(220万t)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统计数据的差异,例如填埋场个数及垃圾填埋量.中国绝大部分填埋场CH4年排放量在700t以下,超过1000t的有279个,超过1万t的仅10个.江苏省的CH4排放量最高,达到9.87万t;西藏的排放量最小,仅为0.21万t.东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整体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排放水平较低.

  • 标签: 垃圾填埋 CH4排放 点排放源
  • 简介:在对我国各部门科研机构的评价调研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开展调查。中科院集中了大批国际、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科研机构类型也比较齐全,因此他们的经验对中国气象局开展科研机构评价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2005年3月31日,专程走访中科院评价中心。评价中心介绍了中科院近年来开展机构评价的主要经验。

  • 标签: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 评价 调研 中国气象局 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