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P与PBL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的护理实习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PBL,观察组使用CP进行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在实践操作成绩的对比中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比较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和PBL在心内科护理教学中均具有应用优势,可提高护理实习人员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二者对比中,CP在知识理论护理带教中,优于PBL教学法。

  • 标签: CP法与PBL法 心内科护理带教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希森美康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单核细胞升高的标本,用瑞氏染色显微镜镜检,比较两者的符合性。方法:选取 95例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分类结果大于 10%的标本,瑞姬氏染色显微镜镜检,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5例标本的单核细胞镜检比例与仪器计数分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器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对于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大于 10%的标本必须结合显微镜,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 ] 单核细胞 瑞姬氏染色 显微镜
  • 简介:目的比较两孔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效果,研究临床应用两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胆囊切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200例)和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1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成功,其中,两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垆〈0.05);此外,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水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它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痛苦少、安全性高和疗效佳等特点。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两孔法 三孔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测与模型观测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门诊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96例,通过动态随机化分为实验组(模型观测仪观察)和对照组(目测)各4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可摘局部义齿初戴成功率95.8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6/48)(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34/48)(P<0.05)。结论模型观测仪观察在可摘局部义齿临床应用中方法有效,精确,其初戴成功率及远期临床效果均优于目测,可在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目测法 模型观测仪观察法 可摘局部义齿
  • 简介:对于大多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而言,能象开放手术那样干净彻底地切除增生的腺体,往往是术者可望而不易达到的目标.平冈式经尿道前列腺剥脱术(transurethralenucleationof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TUE)是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TUE没能普及有种种原因,手术时间长是其中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双操作手架TUE方法(以下称双手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报告如下.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剥脱术 双手架法 单手架法 操作方法 间断冲洗式电切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酶联免疫与胶体金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实验组采用胶体金,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效果。结果实验组检出率为81.63%,假阳性率为8.16%,假阴性率为6.12%,检测时间为(5.62±4.13)min,检测成本为(7.95±0.63)元。对照组检出率为91.84%,假阳性率为4.08%,假阴性率为2.04%,检测时间为(99.77±7.65)min,检测成本为(4.15±0.5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与胶体金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各有利弊,其中酶联免疫阳性率高、假阴性率低、成本低,但需专业操作人员及特定仪器、试剂等,局限性大,检测时间长,不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胶体金检测快速、方便,便于急诊检测和基层开展推广,但成本高,准确性低于酶标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 简介:铅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用,其理想的血铅浓度为零。然而,由于环境中铅的普遍存在,绝大多数人体中均存在一定量的铅,铅在体内的量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对健康引起难以恢复的损害。检测人体血铅是了解人体铅污染的最佳途径。在职业病的预防工作中,血铅的测定结果是判断是否铅中毒的重要依据。目前公认能够精确测定血铅含量的最常用的仪器和方法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和阳极溶出伏安(ASV)或称为微分电位溶出(DPSA)。

  • 标签: 血铅 微公电位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细胞培养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中心于2018年6月-2019年8月收集采集到的流感样病例的350份咽拭子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取细胞培养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为11.43%高于细胞培养的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在临床检测中具有简单快捷、简单快捷以及灵敏度高等优势,可应用于流感爆发初期大面积快速筛查。

  • 标签: 细胞培养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流感病毒检测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胶体金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在HIV抗体筛查中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的86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胶体金、ELISA检测HIV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60例患者中经HIV抗体复查显示其中阳性4例,ELISA检出阳性5例,胶体金检出阳性7例。以复查结果为准比较阳性检出率,ELISA、胶体金阳性检出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HIV抗体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99%、阳性预测值60%、阴性预测值99%,ELISA的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上均高于胶体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之下ELISA筛查HIV抗体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胶体金,临床实际筛查中如有必要可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 标签: 胶体金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HIV抗体 艾滋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与化学发光检测泌乳素的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进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B组采用化学发光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泌乳素的异常率。结果A组检测异常率为14.0%(14/100),B组检测异常检测率为25.0%(25/100),A组检测异常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女性泌乳素的检测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其异常率低,有良好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 化学发光法 检测 泌乳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与放射免疫对甲状腺激素的检测效果。方法利用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血清TT3、TT4、TSH、FT3、FT4,并进行均值、相关性、精密度和准确度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的均值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T3和FT4检测结果的两种方法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ECLIA对各指标测定的平均批内及批间变异为1.69%和3.68%,均低于RIA的3.35%和5.04%;对两种方法的回收率作t检验,t值为7.1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LIA的准确度优于RIA。讨论ECLIA的精密度、准确度均优于RIA,适合于临床应用。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 甲状腺激素
  • 简介:目的该实验比较了CD133免疫磁珠及羟乙基淀粉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的特点,探讨一种相对较好的MNCs分离方法。方法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血15份,每份脐血分别用羟乙基淀粉沉淀、CD133免疫磁珠处理。分离后计数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原代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CD133免疫磁珠组得到的MNCs数量分别为(15.23±4.30)×10^6/mL,(0.066±0.027)×10^6/mL(P〈0.05)。羟乙基淀粉沉淀所得细胞大多悬浮生长,传代后生长缓慢;CD133免疫磁珠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其CD34阳性率分别为10.1%、0.5%。结论羟乙基淀粉沉淀是一种高效的脐血细胞分离方法,但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而CD133免疫磁珠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相应分离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分离 脐血
  • 简介:摘要目的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用放射免疫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探讨这两种方法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取正常人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各32例,分别用化学发光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人组和患者组的血清TPO-Ab,TG-Ab和TM-Ab,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无论是微粒子化学发光还是放射免疫,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化学发光的特异性优于放射免疫,但是敏感性不及放射免疫。结论化学发光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综合性能优于放射免疫

  • 标签: 桥本氏甲状腺炎 TPO-Ab TG-Ab TM-Ab 化学发光法 放射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乳胶和化学发光(CLIA)两种不同方法学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的异同,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为临床选择一种经济、快速、准确、合适的检测HBV的方法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对2019-2020年来我部疗养的特勤疗养员1 049例,分别应用乳胶和化学发光(CLIA)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两种方法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胶具有简便、快速、独立包装的优点,结果也较准确,在初步筛选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化学发光(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具有更为灵敏、特异、方便、准确的特点。临床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学。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乳胶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与细胞培养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9年01月--2020年12月采集的2605例疑似流感样本作为课题对象,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检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细胞培养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p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细胞培养 流感病毒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比较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性。方法: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共计1000例,经过实验条件筛选之后,选择8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800例患者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进行抗核抗体的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蛋白印迹诊断的正确率高于间接免疫荧光,采用蛋白印迹的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都优于间接免疫荧光。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疑似患者,采用蛋白印迹准确率更高,更能够帮助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因此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蛋白印迹法 抗核 抗体 检测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在应用中的原理及特点,指出紫外线消毒可能取代传统的化学消毒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紫外线消毒 化学消毒 水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脱脂对脂肪组织脱脂效果的比较。材料与方法: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组织,大网膜,脂肪化淋巴结组织各30例。运用3种脱脂进行脱脂结果:常规脱水脱水不良,制片困难。丙酮热浴组制片优良率为80%,改良脱水法制片优良率为100%。结论:通过三种脱脂比较,改良脱水机效果最好。

  • 标签: 常规脱水脱脂,丙酮热浴,改良脱水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站ELISA筛查HIV抗体阳性标本与免疫印迹确认的结果。方法对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行确证。结果ELISA与免疫印迹的阳性符合率为85.4%。S/CO值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6,与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25.0%;大于或等于4而小于10,阳性符合率为73.7%;S/CO值大于或等于10,阳性符合率为92.3%。结论筛查试验存在一定假阳性结果,随着s/co值的增高,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也升高。由于ELISA初筛试验存在假阳性结果,HIV抗体结果报告必须以WB结果为准。

  • 标签: HIV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免疫印迹 血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探讨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2011年7月至2019年8月,20例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完成矫治术,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A组心脏上翻,12例;B组心内,8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机械通气、术后天数以及术后吻合口流速等数据。结果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和机械通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14.7±2.9)天对(16.1±6.2)天,P<0.05],A组术后吻合口流速>120 cm/s者显著多于B组(7例对1例,P<0.05)。A组住院死亡2例,B组无住院死亡。18例生存患儿顺利出院,均定期随访,随访10~96个月。B组1例术后2个月死于误吸,余无死亡。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均无吻合口流速增快。结论心脏上翻和心内法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心内原位吻合,术后肺静脉梗阻概率低,可以优先选择。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