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SPCS干预联合病友互助会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心理状况、疾病认知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CHF患者为受试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病友互助会。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况[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疾病认知度[亚特兰大心力衰竭知识问卷(AHFKT)],比较两组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SPBS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同期对照组[(18.39±2.36)分比(25.69±2.68)分](均P<0.05);两组PSSS、AHFKT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且干预组高于同期对照组[(56.58±11.14)分比(48.39±7.53)分、(25.22±4.14)比(16.24±3.58)分](均P<0.05)。干预期间干预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组建病友互助会有利于CHF患者改善心理状况,疾病认知度也有所提高,且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病友互助会 慢性心力衰竭 心理状况 疾病认知度
  • 简介:目的探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重症脑血管病专业组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共40位在我科实习的本科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分组接受同伴互助学习教学,出科时进行理论与实践考试,完成问卷进行自我测评及评价课程。结果同伴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出科考试理论成绩及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者对掌握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价较满意。结论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运用于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在重症脑血管病专业见习轮转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实践技能。

  • 标签: 同伴互助学习 重症脑血管病 临床见习 教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同伴互评和互助学习法在手术室护生培训中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6月)参与培训的96名手术室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48名,分别应用常规教学、同伴互评联合应用互助学习法,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整体教学效果比参照组好(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生培训中联合应用同伴互评和互助学习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其后续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有利指导,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同伴互评 互助学习法 手术室 护生培训 联合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同伴支持互助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心理健康状态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8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80例为观察组,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同伴支持互助干预。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WL-10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生存质量、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HOQW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引入同伴支持互助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同伴支持互助 生存质量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互助健康教育模式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控制和改善肺功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样本,病例采集时间段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病例数1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儿童互助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哮喘控制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儿哮喘控制(ACT)评分和FEV1、FVC肺功能指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儿ACT评分以及FEV1、FVC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护理中实施儿童互助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患儿哮喘控制以及改善肺功能,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儿童互助健康教育 哮喘控制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0例实施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40例实施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纳入试验组,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指标,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社会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社会功能总分(72.58±3.37)、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分(76.63±6.30)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25.61±3.7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同伴互助学习法 分级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互助达标理论”的健康宣教对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互助达标理论”的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康复训练知识水平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康复训练知识水平及膝关节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 互助达标理论 锻炼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分配到参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50例,给予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参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参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同伴互助学习法 分级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常规护理 慢性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