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上呼吸道炎症疾病,当患者患上这一疾病之后,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对疾病发展以及疾病后续的治疗会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医学领域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性粒细胞对CRS发病与后续治疗的具体影响机制上,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CRS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各个大洲的国家中,患此疾病的人数都在持续增加。为了能够给后续CRS治疗相关的研究提供充分参考,帮助人们尽快得到更有效治愈CRS的治疗方案,本文中将对以往有关于中性粒细胞对CRS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供后续研究作具体的参考,从而促进CRS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CRS 临床治疗 影响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群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MB)初诊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组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的61例初治MB患儿,检测初治时患儿外周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根据外周血常规结果计算得出NLR,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将患儿分为高NLR组(≥2.07)21例和低NLR组(<2.07)40例。分析2组患儿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情况。若生存分析存在差异,则进一步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征、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定量的差异,若存在差异,则分析NLR与其相关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生存分析发现,高NLR组MB复发率(38.1%比10.0%,χ2=6.879,P=0.016)和死亡率(19.0%比0,χ2=8.154,P=0.011)高于低NLR组。高NLR组患儿的PFS中位时间(12个月比19个月,χ2=9.775,P=0.002)和OS中位时间(19个月比20个月,χ2=8.432,P=0.004)短于低NLR组。2组患儿临床特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NLR组T淋巴细胞[(67.93±6.37)%比(73.38±8.08)%,t=2.886,df=48.865,P=0.006]、T辅助细胞(Th)[(30.86±5.53)%比(34.29±7.44)%,t=2.037,df=51.981,P=0.047]、T抑制细胞(Ts)[(27.39±5.50)%比(30.84±6.58)%,t=2.164,df=47.581,P=0.035]的百分比均低于低NLR组。NLR与T淋巴细胞(r=-0.303,P=0.018)、Ts(r=-0.260,P=0.043)存在负相关性。结论初治时NLR较高的MB患儿预后相对较差,这种预后差异可能与T淋巴细胞、Ts等免疫细胞相关。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免疫 预后 生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比值(NLPR)检测对老年敌草快(DQ)中毒患者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老年DQ中毒患者106例作为老年组,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62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NAKI组)44例,同时设非老年DQ中毒患者40例为非老年组,患者在入EICU时,取肘静脉血5 ml,检测NGAL、NLPR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血NGAL、NLPR水平均明显高于NAKI组[(387.1±46.6)μg/L比(103.5±18.6)μg/L、(13.5±3.4)比(5.3±1.1),t=38.243、15.608,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AL(OR=1.009、95%CI:1.003~1.015、P<0.001)、NLPR(OR=1.263、95%CI:1.039~1.536、P<0.001)水平升高均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NGAL、NLPR及NGAL+NLPR对AKI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03和0.873。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高于肌酐清除率(Ccr),两者联合应用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0.850、特异度0.828、AUC为0.887。结论NGAL和NLPR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DQ中毒患者血NGAL、NLPR联合检测预测AKI和预后的价值更高。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脂质蛋白质类 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电子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等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发表的有关评估NLR对AKI预测作用的研究,不限语种、地区以及有无使用盲法。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NLR对AKI的预测价值,并对纳入文献按不同国家、不同疾病类型(心血管手术、感染性疾病及烧伤、肝硬化和急诊等其他疾病)、不同样本量(≤300例和>300例)进行亚组分析,评价NLR对AKI的预测价值;使用漏斗图评价NLR对AKI预测作用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共11篇文献被纳入本次Meta分析,包含4 997例患者,AKI组1 308例,非AKI组3 6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对AKI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均数差(MD)=2.73,95%可信区间(95%CI)为1.78~3.68,P<0.000 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东南亚地区(MD=4.04,95%CI为1.09~6.99,P=0.007)和来自欧亚地区(MD=2.51,95%CI为1.12~3.90,P=0.000 4)患者NLR升高对AKI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心血管疾病手术(MD=0.77,95%CI为0.34~1.20,P=0.000 4)、感染性疾病(MD=4.74,95%CI为1.51~7.96,P=0.004)和其他疾病(MD=8.53,95%CI为6.26~10.80,P=0.000 01)患者NLR的升高均对AKI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样本量≤300例(MD=6.02,95%CI为4.90~7.14,P<0.000 01)和样本量>300例(MD=1.32,95%CI为0.61~2.03,P=0.000 3)的研究NLR升高对AKI的发生亦有预测价值。漏斗图分析可见散点分布基本对称,提示纳入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NLR可以作为AKI的重要预测工具。

  • 标签: Meta分析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监护室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NLR值,将147例患者分为NLR≤2组(37例),2<NLR<3组(31例)及NLR≥3组(7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NIHSS评分、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程度以及溶栓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NLR与AIS卒中严重程度相关(OR=2.044,95%CI:1.011~8.566,P=0.006)。NLR与溶栓后AIS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OR=3.744,95%CI:0.997~4.713,P=0.003)。然而,NLR与溶栓后AIS死亡无关(OR=0.591,95%CI:0.750~1.933,P=0.442) 。结论NLR与AIS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溶栓后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急性缺血脑卒中 溶栓 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胃肠间质瘤(GIST)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采用2.30作为分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67例(72.8%)与高NLR组25例(27.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92例患者的NLR平均值为2.35±1.66。当NLR值为2.30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4.6%。高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0%、68.7%、39.7%,低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5%、88.5%、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9,P=0.004)。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危险度分级高、NLR≥2.30是影响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GIST复发和预后判断的个独立指标,外周血NLR升高提示无复发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016年在本院住院高血压病人368例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门诊诊断高血压病人188例,2014年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病人624例为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分别采用线性相关系数r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观察组一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没有相关性,其余各组相关性不大,t检验除观察组出院时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舒张压相关性不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治疗后高血压病正常舒张压之间正相关性不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不排除慢性炎症因素。

  • 标签: 高血压病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AMI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①与冠心病组相比,AMI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t=-10.501,P<0.01)及NLR水平(t=-10.695,P<0.01)明显升高,淋巴细胞(Lvm)水平(t=2.603,P=0.0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NLR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6,95%CI1.313~3.411,P=0.002).③NLR取3.528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0.869(95%CI0.824~0.915),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771,P<0.01.结论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2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细胞分类计数计算NLR,将53例NLR<3的患者列为低NLR组;19例NLR≥3的患者列为高NL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高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89.47%,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63.16%,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15.79%;低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77.36%,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50.94%,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7.55%。由此,高NLR组中出现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例数明显高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58.49%vs42.11%)及无病生存率(73.58%vs57.89%)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NLR可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胃癌 晚期 NLR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毒瘤的其中一种是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极高,位居第三位1。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病例超过70多万例2。这些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各样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变会慢慢形成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如果长期刺激肝脏细胞。肝脏纤维化是这种炎症状态的早期症状、其次可能会致使早期肝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3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炎症机制的一种血象指标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UR),凭借肝癌患者肝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分级、NLR水平等相关性指标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 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皮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皮肤斑块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情况。结果本例为62岁男性患者,反复白细胞升高5年,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以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晚期出现皮肤斑块和皮疹。镜下见真皮内大量成熟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未见围皮肤附件分布表现,未侵犯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皮肤标本检测到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进一步证实这些貌似正常的中性粒细胞为肿瘤性病变。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极其罕见,多在血液科诊断,本例因病变累及皮肤而偶然为病理医师所见,在临床病史不明的情况下极易漏诊、误诊,希望能引起病理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汉黄芩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他2组连续给予含2.5%DSS的饮用水7 d,治疗组在喂水第2天和第4天腹腔注射汉黄芩素。第8天处死小鼠并取材,通过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和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损伤和炎症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另外,以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体外干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阴性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抗凋亡蛋白髓细胞白血病-1(Mcl-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小鼠结肠明显较长[(7.80 ± 0.21)cm比(6.43 ± 0.10)cm,P<0.0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降低[(6.83 ± 0.98)分比(14.33 ± 1.03)分,P<0.01)],结肠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减少[(8.52 ± 0.15)个/低倍镜视野比(29.43 ± 0.43)个/低倍镜视野,P<0.01)]。阴性对照组以及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组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41%±0.51%、14.01% ± 0.81%、20.89% ± 0.82%、24.23% ± 0.29%;随着汉黄芩素浓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组中性粒细胞磷酸化ERK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随着汉黄芩素浓度升高,中性粒细胞Mcl-1蛋白表达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可浓度依赖性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肠道损伤,上述作用可能通过抑制ERK磷酸化和浓度依赖性下调Mcl-1表达来实现的。

  • 标签: 结肠炎 汉黄芩素 中性粒细胞 凋亡 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蛋白,髓细胞白血病-1 小鼠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近十多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在抗菌过程中可释放一种含DNA的网状结构进行诱捕杀伤病原体,该结构被称为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机制,NET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和大量研究。然而,研究表明过量的NET对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此外,众多研究在泪膜中发现了聚集的NET,这表明NET在眼表抵御病原体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过量NET又促进眼表的炎性反应。本文描述了NET在眼表系统中的双重作用,介绍NET在眼表的抗感染作用和促炎反应,旨在为眼表炎症及感染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61-266)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 眼表
  • 简介:摘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肾炎(ANCA-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AAGN)是造成中老年肾脏病患者急性肾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人肾存活率低。我国AAGN患者的ANCA类型、临床特征及预后与欧美国家的AAGN存在差异。基于我国对AAGN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ANCA相关肾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在AAGN的诊断和评估、随访管理、诱导期和维持期治疗、顽固性和复发性AAGN的治疗及感染的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或建议,为规范临床实践和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意见。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是一种由染色质和多种颗粒蛋白组成的细胞外网状结构。形成NETs是中性粒细胞的一种新型死亡方式,亦是一种新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NETs能杀灭多种病原体。然而,NETs亦通过不同的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肾脏是NETs主要累及的器官之一。本文就NETs 的形成及其在多种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肾脏疾病
  • 作者: 王健 陆芸 杨小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创伤中心,杭州 3111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研究所,上海 200032 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上海 20009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创伤中心,杭州 31112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杭州 310003
  • 简介:摘要皮肤、肌肉、骨及神经等组织损伤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为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先后参与了组织修复过程。中性粒细胞作为终末分化的白细胞,在组织损伤发生后可通过吞噬作用及分泌抗菌物清除病原体和组织碎片,为后续的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但是过度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炎症反应可能加重组织损伤。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存在异质性和可塑性,并且在启动组织修复、促进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增殖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募集、表型与功能、修复作用及结局进行综述,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炎症 细胞因子类 组织修复
  • 简介:摘要1例8岁女性患儿因脑干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应用美罗培南13 d,感染控制不佳,加用替考拉宁5 d,体温恢复正常。2 d后,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最高达39.3 ℃),上半身皮肤发红伴瘙痒,躯干及四肢皮肤散在片状红色斑丘疹;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07×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计数0.03×109/L。考虑患者存在替考拉宁所致红人综合征、粒细胞减少。停用替考拉宁并给予对症治疗5 d,患者症状无改善。后停用美罗培南2 d,患者症状仍无改善。因仍存在感染,复用美罗培南并给予甲泼尼龙,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逐渐改善至完全消退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停用甲泼尼龙继续应用美罗培南7 d,上述症状未再发生。

  • 标签: 药疹 中性粒细胞减少 替考拉宁 儿童 红人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