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颌功能重建患者做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因良性肿瘤术后,创伤造成颌缺损患者,进行移植,同期或延期种植术;选择应用骨粉和生长引导膜;角化牙根移植,义怕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除1枚未实现愈台外,37枚修复重逢全部成功,取得颌面部外形与功能均理想效果。结论:颌损伤后,采用非皿管化和血管化游离移植,进行即刻或延期牙种植修复技术,能使患者取得颌功能重建。

  • 标签: 颌骨缺损 肿瘤 创伤 种植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下颌牵张成过程中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进行单侧下颌牵张,速率:0.4mm/d,牵张期为10d,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下颌牵张成牵张期第10d及下颌牵张成固定期第14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组织标本进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对大鼠下颌牵张成的新生组织成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质共567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07个,其中上调≥1.5倍的47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筛选出多种与牵张成过程中新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与新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并观察Osterix对iPSCs成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和病毒转染的方法,结合定量RT-PCR以及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在成诱导的条件下,iPSCs中成骨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iPSCs经悬滴培养可以形成拟胚体,在成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病毒转染并不影响iPSCs的多向分化潜能;与对照组相比,转染Osterix的iPSCs形成的矿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成诱导液培养条件下,小鼠iPSCs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过表达转录因子Osterix可以进一步促进iPSCs的成分化。

  • 标签: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OSTERIX 成骨分化 组织工程学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ZOL)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ic0C)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破骨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图像分析计算吸收陷窝面积、吖啶橙染色计算破骨细胞凋亡比率观察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对细胞影响。结果:随着唑来膦酸浓度增高,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量减少,吸收陷窝数量、陷窝面积亦减少;凋亡OC数目增多,凋亡率亦升高。结论:唑来膦酸通过抑制OC活性而直接抑制OC吸收功能,随其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

  • 标签: 唑来膦酸 破骨细胞 凋亡
  • 简介:成人严重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错(牙合) 稳定性
  • 简介:目前临床上对Ⅲ类错牙合畸形提倡早期矫治,常用的方法有FR-Ⅲ型功能矫治器、改良式牙合垫、上颌前方牵引等矫治方法。其中上颌前方牵引被认为是较为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可牵引上颌向前下方生长,同时引导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本文旨在对上颌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早期矫治 上颌前方牵引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收治的牙种植患者牙槽骨质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种植患者牙槽骨质量的基本情况。方法:记录387例种植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骨质量分类,通过Excel和SPSS22.0软件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及回顾分析。结果:387例患者中,骨质量分类集中在Ⅱ类和Ⅲ类,Ⅰ类较少,无Ⅳ类。种植部位主要集中在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缺失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上颌后牙区Ⅲ类比例最高;下前牙区Ⅱ类比例最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范围大多在20~60岁之间,各年龄段骨质量均以Ⅲ类居多。行附加手术的患者中,Ⅲ类人数最多。结论:不同种植位点处骨质组成不同;年龄、性别对牙槽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骨质量较差的部位,种植附加手术的比例增高,不同类型骨质量对种植失败率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牙槽骨骨质 种植体 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犬牙槽牵张成(alveo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行牙槽切开术,植入2枚内型垂直向牙槽牵张器,经过7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形成早期,〉4~8周为中期,〉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含量相当。结论在牙槽牵张成的固定期,新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 标签: 牙槽骨牵张成骨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 简介:1病例报告男,50岁,半年前发现下颌前部膨隆,有一黄豆大小肿块,逐渐增大。查体:下颌颏部可及-5cm×3cm膨隆。未及乒乓球样感,下前牙松动Ⅱ~Ⅲ度,双侧下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0.5—1.0cm不等.光滑.可活动,无压痛。全景片示左下颌第一磨牙至右下颌第二前磨牙之间骨密度减低影。无家族性疾病史。临床诊断为“下颌囊肿”。于局麻下行“下颌囊肿刮治术”。

  • 标签: 下颌骨 下颌骨囊肿 牙成釉细胞瘤
  • 简介:上颔后牙区牙槽严重量不足是种植修复的难题。常需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植术获得足够的增量,达到种植修复治疗的目的。虽然上颌窦开窗植术方法已经获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种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鼻窦炎、移植的流失、种植体进入窦腔等。本病例报道了1例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植二期种植修复术后1年,在植及种植区域出现上颌囊肿,经手术摘除囊肿后,种植义齿依然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 标签: 上颌窦开窗 上颌骨囊肿 骨种植 术后并发症 继发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颌动脉瘤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7例颌动脉瘤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0.6.62岁(平均年龄23.4岁);上颌7例,下颌20例。7例为继发性,20例为原发病变。X线平片显示.病灶长轴沿下颌长轴走向13例(76%);骨质破坏呈膨胀,病变与正常之间边界欠清,无明显的骨质反应线.皮质膨胀变薄或断裂,无骨膜反应;13例病灶内部有分房。CT为边界清楚的囊实软组织肿块,内含切迹,7例房隔,3例出现液-液平面。MRI上T1WI为低、等信号,T2WI均匀的高信号。27例病变中,15例(56%)为偏心型,12例(44%)为中心型.1例为旁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明确诊断。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颌骨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挤压联合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挤压、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吸收的患者,采用挤压联合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种植 牙种植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简单的重建牙槽嵴技术。腭部取可以用来即刻重建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取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材料和方法17名患者(男性10人,女性7人),治疗时间1年以上。使用环形钻从上腭穹窿部取核状重建美学区域的牙槽嵴。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缺损的类型和位置、取的大小、是否同时拔牙、是否即刻种植、是否需要软组织瓣覆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取的平均长度12.5mm(长度范围9~14mm)。平均宽度7.3mm(宽度范围5~9mm)。在11个病例中,采用了拔牙后旋转腭侧带蒂的结缔组织瓣技术。没有患者出现取区不适。16名患者成功的完成了单牙的种植修复。讨论重建的最佳材料是自体,而且应该在取简单、术后反应小的部位取。使用上腭区核状重建牙槽嵴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结论在这篇初步的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新的重建牙槽嵴的技术。“上腭区核状”重建牙槽嵴具有取简单、有效、取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可以对牙槽嵴的缺损进行三维重建。

  • 标签: 牙槽嵴 骨重建 取骨 上腭 术后反应 即刻种植
  • 简介: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构建组织工程修复下颌缺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此方法仅需从自体获取少量种子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并与适当的支架材料整合后,移植入骨缺损区或经体外培养后再移植入受区,产生新的自体组织并与周围正常愈合,达到修复目的。本文拟就组织工程下颌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下颌骨骨缺损 生长因子 骨扩增 种子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劈开夹心植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劈开引导沟。采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颏棘上孔及其管腔的发生率、大小、位置和它所包含的组织。材料及方法对380个人类尸体的干燥下颌进行形态测量分析,测量从颏棘上孔到下颌底缘的距离、孔开口及管腔的大小。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管腔的走向和它与下颌切牙管的关系.方法为向颏棘上孔和切牙管内注射对比剂(omnipaque),或向管腔内插入细金属导线。结果所有干燥下颌中98%出现了明显的孔道.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扁平漏斗形,大体解剖分离发现有舌动脉分支和舌神经进入颏棘上孔。结论颏棘上孔出现于大多数人类下颌,它好像是舌神经血管束通过朝向颊侧的孔道进入下颌内的真正入口。这提示我们下颌中线区域的外科和种植体植入手术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大体解剖 影像学特征 管腔 骨性 形态测量 神经血管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后侧貌美学变化及与美貌人群的侧貌美学差异.方法对Ⅱ类代偿矫治患者及中国美貌明星各60名进行美学评分.比较矫治前后美学评分及软硬组织指标差异,比较矫治后高分患者与高分明星的美学评分及软组织指标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与美学评分密切相关的软硬组织指标.结果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前美学评分为3.22±1.25,矫治后为5.77±1.27,明星为7.98±0.89.矫治后SNA角等31项指标与矫治前有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高分组美学评分及G-Pm-Pos角等12项指标与明星高分组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Ⅱ类患者侧貌美观程度与U1-APog距、LLA-E距、ULA-E距、G-Sn-Pos角密切相关.结论正畸代偿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Ⅱ类患者侧貌美观程度.

  • 标签: 骨性Ⅱ类错(牙合) 正畸代偿治疗 侧貌美学 正畸正颌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头影测量 APDI O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