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对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高血压症状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其血压变化特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及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不利于其治疗与康复,因此临床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十分关键,同时应对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可提高总体用药安全性,更利于患者的健康。

  • 标签: 高血压 非甾体抗炎药 影响及对策
  • 简介:摘要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近年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相关的研究也屡见报道。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产生大量强效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舒张因子NO和收缩因子内皮素ET-1等,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内皮功能改变会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血管痉挛性收缩等,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发展,促成或加速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压变异性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科医生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7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高血压干预治疗管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全科医生综合干预高血压管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控制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两种不同干预方式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和治疗前相比较都有明显改善,血压水平降低,但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科医生综合干预应用于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血压控制效果显著,能够较好控制危险因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全科医生综合干预 社区高血压 管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检测(ABPM)在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24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综合分析ABPM监测数据,从而评价其对高血压疾病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作用。结果ABPM监测数据分析,其中非勺型血压患者为84例(34.71%);勺型血压患者为158例(65.29%);有32例患者血压处于正常范围的“白大衣”高血压,占总数的13.22%;210例符合24h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占总数的86.78%;血压负荷增重164例(78.10%)。结论通过笔者临床实践研究证实临床行ABPM能准确显示患者实际血压情况,这对于临床诊断高血压及评估病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24h动态血压监测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管理新模式——高血压俱乐部的开展及其作用。方法成立高血压俱乐部,对186名高血压病友参加活动前后高血压相关理论知识、运动、饮食、烟酒习惯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相关理论知识等各项数据显示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血压控制率、规律用药率显著升高。结论高血压俱乐部的开展可提高病友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高血压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社区 高血压管理 高血压俱乐部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血压坚持测观察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98患有H型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取依那普利叶酸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分别监测动态血压的日间、夜间以及24小时平均值情况,同时对导致血压下降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在动态血压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在动态血压检测下结果表明,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具有更明显的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及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依那普利叶酸 H型高血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高血压药物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1024例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的用药情况,对患者出现的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1024例高血压患者中,共有不良反应患者108例,占总人数的10.55%,其中男患者55例(50.93%),女患者53例(49.07%),男性和女性的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显著(P>0.05);40岁以下20例(18.52%);40-60岁26例(24.07%);60岁以上62例(57.41%),患者不同年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显著(P<0.05),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率为7.27%低于单用药物的14.80%(P<0.05);108例高血压不良反应患者中,头晕10例,头痛12例,恶心15例,咳嗽28例,低血压15例,出现低钾血症28例,支气管痉挛12例,水肿18例。讨论高血压患者服用抗高血压的药物时,应采用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并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额选用药物,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率。

  • 标签: 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社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高血压患者,随意分为32例观察组和32例参照组,予以参照组患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指标均低于参照组,脑卒中发生率(6.25%)低于参照组(37.50%),差异显著(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社区高血压患者 细节管理 脑卒中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以对比的方法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血压正常者的糖耐量进行分析,对患者在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症状情况下的异常因素做出判断。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2年12月入院就诊的84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并且对患者所患有的原发性高血压对糖耐量的影响进行临床分析,并且对入院接受体检的73人的正常情况进行对比,分别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体检者进行葡萄糖试剂的口服对比,2小时后再对两组数据进行筛选,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糖浓度发生明显变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出现明显的上升,患者糖耐量比较之前,两组观察对象的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等方面不存在过大的差别。结果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葡萄糖后所表现的血糖上升状况明显,糖耐量异常情况上升到24%,这类患者的糖尿病发病几率上升到8.6%;血压正常的体检者在服用葡萄糖2h后糖耐量异常情况达到12%,糖尿病发病率仅为2.5%。另一方面,大部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腰围、体重、脉压差等情况都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因此更容易对摄入的糖量产生反应。结论高血压患者的糖耐量因素更容易出现异常;空腹饮用糖水更容易出现糖耐量异常。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糖耐量异常 对比实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运动锻炼对社区临界高血压老年人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诊治过的高血压老年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运动前、运动3个月3、运动6个月等阶段,对84例患者血压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84例患者运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运动前,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临界高血压老年人运动锻炼的干预,发现运动锻炼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运动锻炼 临界高血压 社区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80例,按有无糖尿病分为两组A组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共87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93例)。24小时动态血压(ABP)检测,对该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以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24小时及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显著增大(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使正常的血压节律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水负荷试验(WLT)对社区功能消化不良(F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80例社区FD患者和60名对照者,以WLT测定受试者的阈值饮水量(TV)和饱足饮水量(SV)。结果两组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0±113.6mlVS377.1±135.6ml,P>0.05);FD组SV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76.6±257.9mlVS619.85±290.1ml,P<0.01)。结论WLT是一项比较稳定和可靠的评价FD的检查方法,可在社区医院推广。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水负荷试验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建立动物模型模拟病理生理过程是研究心力衰竭的重要途径。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本文综述了压力超负荷法制作心力衰竭模型的各种方法,以深入认识造模方法,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疑似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心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而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36例,用微量输液泵经静脉泵入不同剂量的多巴酚丁胺液体(分级-逐级增加剂量),同时检测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心室壁运动。结果36例患者中,DSE阳性22例,阴性14例,阳性率61,11%。结论多巴酚丁胺对疑似冠心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 标签: 疑似冠心病 多巴酚丁胺 负荷试验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推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行急性盐水负荷确诊试验的护理经验,制定正规的护理流程,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率,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方法通过对我院高血压中心经初步筛查疑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103例患者,行静脉急性生理盐水负荷试验,以确诊或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总结103例患者的护理经验,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流程。结论规范静脉急性生理盐水负荷试验的护理规范,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流程,对提高静脉急性生理盐水负荷试验的安全性,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静脉急性生理盐水负荷试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液体负荷在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儿童中对死亡率等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入住本院急诊科PICU病房的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患儿列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数据年龄,性别,病灶,基础疾病,简化急性严重程度生理评分(SAPS)Ⅱ评分。记录24,48,72小时每日累积液体平衡量。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比较,死亡组存在液体正平衡,48,72小时有显著差异。液体正平衡与液体负平衡组比较,各种感染性休克的预后相关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液体复苏仍是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案,液体正平衡与死亡率等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预后 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位血压正常和体位性低血压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我科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年龄60至85岁,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将他们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体位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或)2min收缩压下降或(及)舒张压下降20/10mmHg;体位血压正常是指立卧位血压下降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用心脏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有45例(37.5%),体位血压正常的有75例(62.5%)。2、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体位正常血压组与体位性低血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5.5±4.49,30.3±5.26)、室间隔厚度(mm)(10.5±1.24,11.2±2.41)、左室后壁厚(mm)(9.2±1.12,9.7±1.45)、每搏量(ml)(58.2±7.21,52.1±8.37)射血分数(%)(59.25±10.13,52.33±9.81)、左室质量(g)(201.1±44.54,224.5±43.23)、左室质量指数(g/m2)(110.3±24.52,124.3±22.21)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较体位血压正常患者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左室肥厚
  • 简介:摘要为研究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对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干预治疗效果,随机选择住院时间在2016年4月—2016年9月期间的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200名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1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治疗+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指导,对于对照组的1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相关实验数据,研究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压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治疗前期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经研究对比,实验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6个月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对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生命健康质量,值得在社区治疗中进行深入的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膳食疗法 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对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按标准纳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250例,根据是否合并血脂代谢异常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和高血压合并脂代谢异常组(B组)。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时间段的血压标准差(SD)及变异系数(CV),作为该时段的长时BPV指标,包括24h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血脂异常对高压患者BPV的影响。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组B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均与BPV存在密切的关系;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应该双管齐下,除血压达标外,还需尽早地干预血脂代谢异常。

  • 标签: 高血压 血脂代谢异常 血压变异性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