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卅余年前,我于院乡山区任医疗职。某夜深,忽有二人擂门呼出诊,山乡有狼,一执火把引前,一执钢又护后,攀行约七、八里,抵一村舍。既入,于昏黄煤油灯旁,见一少妇半卧于床褥,鼻血如注,面白如纸,气短息微。其傍,一老媪紧拽少妇头发,问之,曰:该妇于夜九时许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即忽鼻血不止,渐则遍身冷汗,四肢觉凉,现正紧拽伊发,且以布条紧塞伊肛门,乃恐泄则人亡矣。盖当地流传急救之习俗,此例后以中西药合治而愈。约半月余后,因事复经此村,则见少妇抱婴哺乳,笑容可掬也。

  • 标签: 鼻血 气短 出诊 冷汗 顺产 足月
  • 简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中写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好道,对神仙道教充满了无限向往,希求进入神仙境界直言不讳。《留题仙都观》吟道:“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辛苦。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

  • 标签: 苏轼 入神 《前赤壁赋》 神仙道教 厌世 逍遥
  • 简介:天然和尚法名函罡,是清初岭南著名的高僧,他道行高邈、识鉴精博,所著经解语录有《楞伽心印》、《首楞严直指》、《般若心经论》、《天然函禅师语录》等皆人载嘉兴续藏本;天然和尚先后主法海云、华首台、光孝、芥庵、别传、棲贤诸刹,徒众数千,且多士绅文人,素质颇高,天然一脉的祖庭番禺海云寺曾选编《海云禅藻集》出版,影响深远,致有“海云诗派”、“海云书派”递延后世。可以说,清初佛教特别是曹洞宗在岭南复兴,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天然和尚。

  • 标签: 天然和尚 代表人物 曹洞宗 岭南 清初 语录
  • 简介:禁咒术是道教中最具特色的道术之一。禁咒术本是秦汉方术的一种,经过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理论化,提出了"禁"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影响非常深远,是后世认识和看待禁咒术的主流思想,使禁咒术具有了合理性。本文讨论的核心就是葛洪"禁"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他如何将禁咒术置于道教的知识体系中,即如何在成仙的目标下使禁咒术成为道教理论的一部分。郭鸿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

  • 标签: 葛洪 《抱朴子》 气论 气禁
  • 简介:本文依据中国佛教近代化一度失败,最终连欲借助佛教遁世的人们也未能逃脱劫难等沉痛教训,呼吁佛教界及关心中国佛教前途的有识之士:珍视近代无数前辈用血泪换来的历史启示,在继承、丰富、实践太康大师、赵朴初居士、印顺法师等一贯提倡的人间佛教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抓住佛教教育、加固信仰、加强丛林制度建设等佛教现代化的三大环节,并以转换佛学研究课题为先声,牢牢把握我们正面临的难得与历史机遇。以此为21世纪中国佛教的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转换以及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相辅而行奠定基石。文中还结合现代社会需要,提出了一系列佛学研究课题,指出了须预防的一些片面倾向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学研究 中国佛教 近代佛教 佛教现代化 终极关怀
  • 简介:近现代中国佛教因受诸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居士佛学和义理研究的兴盛发达,把中国现代佛教的学术成就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居士佛学的兴起,反映了在家人与出家人的现代关系并反映了居士对弘扬佛教所做的贡献,其思想理论特征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义学的发达主要在居士中间开展。法相唯识学是近现代佛教义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与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哲学追求相互契应,因之受到了重建中国思想的一些学术大家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历史背景和佛教环境以及人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予以阐述,较深刻地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佛教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转换

  • 标签: 中国佛教 法相唯识学 现代转换 人间佛教 欧阳竟无 章太炎
  • 简介: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 标签: 服气 内气 外气
  • 简介:“先天一”是道教内丹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本体概念在内丹学修炼的直观意义上的呈现,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意义上的“道”或“虚”,也不是后天意义上的“精、、神”之一的“”,而是内丹学返本还原修炼体系中从后天回归先天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状态,是内丹学修炼成仙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览内丹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内丹学关于“先天一”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 标签: 内丹学 先天一气 本体 真阴真阳
  • 简介: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 标签: 藏族移民 场景改变 分化重组
  • 简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视大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森林草原,它们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存在,并与人类亲密无间。互依共存。作为大自然产物的人类,因其具备超越万物的主体意识,从而与天、地并列为“三才”,担负着辅助天地养育万物的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从而投以了热切的关注。于是,出于生存发展与精神追求的需要。传统的风水术便应运而生了。

  • 标签: 道教 风水术 符图 五岳真形图
  • 简介:又称炼气、食、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聚则生,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倨!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道教行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 标签: 行气 现代价值 道教 综论 养生术 抱朴子
  • 简介:张志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本书关切的核心主题主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思问题,围绕此一主题,集中探讨了如下几个贯穿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议题:一是孔佛会通是否也是一种新文化?二是现代条件下成德之学如何讲?三是共和之后,教化任务由谁承担?本书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竞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 标签: 中国思想史 现代转换 晚明 现代思想 佛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简介:五台山久远的佛教传统、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它雄奇高妙、婉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历代的僧人墨客前来拜谒,从而传留下来大量吟咏五台山的诗、词、歌、赋,这其中的许多优秀篇章将会与雄伟的五台山和它璀璨的佛教文化一样留传千古.五台山诗歌数以千计,这里不能详述其貌,只想就一些诗中创造出的恬静高远的意境做些分析和比较.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文化 诗歌 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