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发生频次1980年代最少,21世纪以来明显增多。全省范围和河东区域的强冷空气多出现在3—4月,而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则多在4—5月,且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频次是河东区域的两倍。经相似系数的计算及阈值的确定,制定了评估标准及多层筛选方法,从而选出4个针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活动具有天气学意义的典型预报场,在综合4个典型场的情况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空报率降为零,漏报率显著降低,为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途径。

  • 标签: 春季 强冷空气 延伸期预报
  • 简介:为了解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分布特性及形态特征,对城区段河流干支流中的重金属Zn,Pb,Cd,Cu,Mn,Cr,Se的含量和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使用PHREEQC软件对重金属存在形态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样区河段7种重金属中污染较重的为Mn和Cr,平均值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GB3838-2002)。多元统计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可以归为两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PC-I(Mn,Cd,Se)主要受人为污染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PC-II(Zn)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影响。重金属污染指数范围在28.49—473.76之间,表明采样区段部分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已超过可接受水平。形态分析表明,在水体中7种重金属大多以胶体(Cu(OH)2)或沉淀(ZnCO3、PbCO3、MnCO3等)的形态存在,溶解态含量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水污染防治与河流水体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指数(HPI) 形态分析
  • 简介:采用TessierA连续提取法,研究分析了沈阳市新城子铬渣堆存区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5种形态分布,主要以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9.74%和21.40%,而有机结合态含量最低,占总铬含量的6.25%。不同的功能区域铬的形态分布有所不同。总体的分布特征是残渣态大于碳酸盐结合态大于交换态大于铁锰氧化态大于有机态。

  • 标签: 土壤 铬污染 生态效应 形态分布 沈阳市新城子区
  • 简介:根据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气候模式20世纪试验期(1941—2000年)79个格点逐日降水模拟资料,建立年最大强降水AM(annualmaximum)序列及汛期日降水量〈1.27mm的最长干旱持续天数MI(Mungerindex)序列,分析了长江流域降水极值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概率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强降水事件的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岷沱江流域中游、洞庭湖湖区、长江中下游干流区与鄱阳湖东南部支流等地区,干旱事件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金沙江流域中下游与嘉陵江流域;2)气候模式模拟的长江流域AM事件的多年平均值普遍高于观测值,但离差系数普遍低于观测值;3)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的降水极值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对气候模式和实际观测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的拟合,均证明Wakeby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

  • 标签: 降水极值 概率分布 ECHAM5模式 长江流域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林火发生率和燃烧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点的高火险区之一。大兴安岭山体主脉为东北西南走向,由于东西坡森林植被种类成分以及气候...

  • 标签: 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成因 气象条件 地形 植被
  • 简介:利用桑斯维特(Thonthwaite)的气候分类法和半峰宽(PWH)计算法,采用Kriging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1961—2003年间气候变化对生态地理区域界限及当地森林主要树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向北撤并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则大幅度北撤。同时,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的云冷杉和红松等树种的可能分布范围和最适分布范围均发生了北移。其中兴安落叶松分布总面积减少6.28万km^2,云冷杉和红松分布面积均扩大1.57万km^2。

  • 标签: 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 兴安落叶松 云冷杉 红松
  • 简介: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g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g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的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的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的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的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的回归效果。

  • 标签: 比湿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 简介:基于CloudSat-CALIPSO(CloudSat–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总云量和8类云的云量、云底高、云顶高、云厚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总云量为66.7%,其中卷云(Ci)和层积云(Sc)云量之和与其他6类云量总和相当,是全球云量最多的两类云。积状云云量呈现从赤道向极地递减的特征,层状云则相反,反映了二者不同的生成环境,同时下垫面地形和天气系统也严重影响云的分布。8类云的高度及厚度特征有显著差异。Ci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较高,厚度则较薄;高层云(As)和高积云(Ac)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位于大气中层,但As比Ac出现的高度高且厚度大;层云(St)、层积云和积云(Cu)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很低,属于薄的低云;雨层云(Ns)和深对流云(DC)云底较低但云顶伸展很高,归属于厚云类。总体而言,海洋上云底高度较陆地低;赤道等大气不稳定地区,云底较高,云厚度较大;高原地区则表现出"高云不高,低云不低,云厚较薄"的特征。

  • 标签: CloudSat–CALIPSO 资料 云类 分布特征
  • 简介:文章通过统计承德市9个气象站2006-2015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承德市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承德市雾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滦平出现最多,时间分布特点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个例诊断分析方法,将承德市出现的区域雾(单雾日3站及以上)分为平流雾、辐射雾及锋面雾3种类型,并分析其典型环流背景,为以后承德市大雾预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分布特征 类型 环流背景
  • 简介:利用呼伦贝尔市1973—2012年4—10月地面0cm温度观测资料,对在全球变暖环境下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呼伦贝尔市地面温度呈现随纬度和高度递减的分布方式,各台站地面温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年倾向率为0.82℃/10a,夏季变率明显高于秋冬季,秋季各台站间的变率差距较大。大多数台站2007年为地面温度显著偏高的异常年,突变大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10年代初期,重现期百年一遇在40.9-34.8℃之间变化,20a一遇在33.7~39.4℃之间,新巴尔虎左旗较高,根河较低。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温度倾向率 突变检验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的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d/10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d/10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d/10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d/10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 标签: 初霜期 终霜期 无霜期 突变 气候响应
  • 简介:针对北京地区2004年10月26~31日的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个例,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对近地层接收太阳总辐射的削减作用,同时应用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和地面风场的分布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与大尺度的天气背景有密切关系,地面气压减小和偏南气流导致了此次污染过程;通过比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m铁塔观测到的2m和280m高度处太阳总辐射可知,在空气质量较好天气,地面以上2~280m大气能够减少太阳总辐射的15%;而在重污染天气时,地面以上2~280m大气能够使太阳总辐射减少20%以上,低层大气显著地影响城市区域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的辐射交换;分析MODIS气溶胶分布和地面风场可知,此次污染过程可能是局地污染物积累和外界污染输送造成的。

  • 标签: 重污染天气 气溶胶 太阳总辐射 MODIS 北京
  • 简介:冰害是电网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电线积冰与雾凇和雨凇密切相关。利用1980—2009年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的雾凇、雨凇日数和20个气象站的电线积冰、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及站点海拔高度,以及近年来输电线路冰害事故和附近区域站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采用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雾凇、雨凇和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冰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电线积冰的逐步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0—2009年,河北省雾凇和电线积冰日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为一高峰期,而雨凇日数年变化特征不明显;在空间上,雾凇、雨凇多出现在平原地区,雨凇中心比雾凇中心更偏东。电线积冰与雾凇、雨凇以及站点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5、0.7606、-0.6018,但仅雾凇日数和站点海拔高度被引入电线积冰日数预报方程。对河北省电线线路冰害事故分析发现,当气温低于3℃时,导线可能出现舞动;导线舞动或冰闪时的相对湿度都在60%以上,舞动时风速大于5m·s~(-1)。

  • 标签: 雾凇 雨凇 电线积冰 积冰标准厚度 热岛效应
  • 简介:兰州城关采暖期SO2分布特征与其面源浓度计算尉元明朱丽霞(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730020)(甘肃省环保研究所730000)针对兰州市城区处在东西向河谷盆地的特殊地形环境,按照(AirBasin)大气塘划分理论[1],将兰州市城区按一个独立的大气塘来处...

  • 标签: 分布特征 采暖期 分担率 浓度计 数值计算 大气环境
  • 简介:本文分析从台湾岛南部西行台风影响福建近海海域风场的分布特点,以0313号台风为例,通过用MM5加入一个人造台风涡旋(BogusTC)和改变台湾地形方面的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地形诱生低压效应和峡管效应对近海海域风场的分布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台风风场 地形诱生低压效应 BOGUS TC MM5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年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年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 标签: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浙江省2009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梅雨极不典型,梅期短、梅雨量少;盛夏7月下旬至8月上半月出现百年不遇的低温连阴雨;此外,持续高温、台风“莫拉克”、频繁的强对流等都对浙江省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 标签: 夏季 梅雨 台风 高温
  • 简介:简单介绍了两种不同化学输送模式及其输出的硫酸盐和/或烟尘气溶胶资料,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在广泛搜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在整个太阳光谱O.2~40μm波段内共72个间隔上的复折射指数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其整层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地理分布还是数值大小均基本合理。结合上述资料及计算结果,初步建立了一个全球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资料库,该库对化学输送模式、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研究都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光学厚度 气溶胶 分布特征 气候效应 资料 辐射强迫
  • 简介:本文对斜交型扰动不稳定谱点的分布做了理论分析,得到了该谐点分布的半圆定理-该谱点分布在复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以R0为半径的上半平面上,同时还对该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作了估计.发现水平尺度越小,模式顶越高则该估计值越大;垂直风切变的增大和纬度的增高对该增长率的增大有正贡献;当层结稳定度减小时,最大增长率随相对最大增长率得增大而减小.

  • 标签: 斜交型扰动 半圆定理 增长率 垂直风切变 不稳定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