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并行动脉的69例患者护理资料;Hunt-Hess分级Ⅰ-Ⅱ级动脉56例,Ⅲ级9例,Ⅳ级4例。结果经治疗及护理,本组69例患者中,5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2例重残,两例死亡,1例术后继发出血,再次手术后痊愈,6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经治疗痊愈。结论做好动脉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动脉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术后残留的动脉,再次手术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动脉术后患者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 1日 -2018年 12月 31日 38例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培养结果,统计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性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共留取 111份痰标本,其中阳性结果 77例,阳性率为 69.37%。总共培养出细菌 1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98株,占 88.29%,革兰氏阳性菌 12株,占 10.81%,真菌 1株,占 0.9%。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达1到 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厄他培南、头孢唑啉等抗生素耐药性达 90%以上,尚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情况。结论 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现象严重,特别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其气道管理,定期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痰培养 药敏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动脉术后患者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38例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培养结果,统计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性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留取111份痰标本,其中阳性结果77例,阳性率为69.37%。总共培养出细菌1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8株,占88.29%,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10.81%,真菌1株,占0.9%。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达1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湖南湘潭4111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动脉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开颅治疗的21例破裂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中不同时期发生再破裂。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参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别总结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结果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岁,入院时均伴有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Ⅲ级16例、Ⅳ级5例;前交通动脉12例,后交通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3例;多子囊动脉17例,不规则型动脉4例;大型动脉18例,巨大型动脉3例。3例再破裂发生于前期(分离动脉前),最终死亡2例、重残1例;14例发生于中期(分离载动脉动脉时),术后发生脑梗死3例、重残3例;4例发生于后期(动脉后),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重残2例。结论患者年龄大、病情严重及动脉位置、形状、体积等参数特殊以及者经验不足、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破裂动脉中发生再破裂,中任何时期的分离均应精细轻柔,避免过度牵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再破裂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动脉开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4例,载动脉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3例。中对血泡样动脉和撕裂的动脉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动脉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行搭桥,其中成功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 标签:
  • 简介:动脉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主要因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动脉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治疗动脉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联合动脉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腰池引流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动脉开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4例,载动脉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3例。中对血泡样动脉和撕裂的动脉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动脉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行搭桥,其中成功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 标签:
  • 简介:动脉以往常规采用大骨窗开颅式,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我院自2007年起采用脑室镜辅助经锁孔入路,行动脉微创手术,共实施3例。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标签: 脑室镜 锁孔入路 动脉瘤夹闭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显微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技巧探讨。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观察组动脉显微中临时阻断技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时静脉滴注甘露醇125~250mL。结果:观察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调整次数、住院时间评分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显微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动脉形状、部位、质地考虑方式,选择手术工具、显微镜下野干净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临时阻断技术 应用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术后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动脉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动脉术后患者续监测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破裂动脉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神经外科行早期显微手术破裂动脉的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日及平均住院日。结果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护理效果,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平均住院日及卧床时间缩短(P〈0.05)。结论破裂动脉手术患者围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方法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临床护理路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动脉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名动脉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35例病人,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依据临床护理路径接受护理,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人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病人对于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于动脉围手术期的病人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围手术期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神外专科护理在动脉围手术期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神外专科护理在动脉围手术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术前准备、中监护和术后康复等方面,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建议在动脉围手术期中加强神外专科护理的应用。

  • 标签: 神外专科护理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围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脉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收支的 58例动脉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 28例,参照组 30例,参照组采用治疗,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 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 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动脉的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康复快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前治疗脑动脉最常用的方法是脑动脉。我们配合该手术52例,术后有效率为100%。由于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显微镜下操作,切口小,腔深,手术风险极大。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文中总结介绍了术前准备和中配合体会。术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物品准备;中巡回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病情,特别是血压变化;器械护士要熟悉每一操作程序,集中注意力传递各种器械,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我们体会手术室护士全方位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手术难以实施。

  • 标签: 脑动脉瘤 夹闭 配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