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空中航行服务程序 — 空中交通管理》(ICAO Doc 4444)给出的、现行的尾流间隔标准将航空器按照最大起飞重量分为三类,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这种尾流间隔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场容量提升,造成了不必要的航班等待和延误。在国际民航组织发布的航空系统组块升级计划(ASBU)中提出缩小尾流间隔的方法,本文将对已有和正在研究的进近间隔管理的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尾流间隔管理 RECAT DBS TBS PWS
  • 简介:摘要目的讨探分析在胸腔镜下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随机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30例房间隔缺损型先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n=15)与对照组(n=15)。分别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护理配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娴熟的配合、良好的沟通、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缩短手术时间及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点所在。

  • 标签: 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神经和肌肉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5P”是临床上较经典的OCS诊断方法,但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筋膜间隔测压法是诊断OCS主要的辅助手段,虽然测压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权威的压力阈值作为诊断标准。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常积极行筋膜切开术,导致不必要的筋膜切开。笔者回顾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解除支具、稳定肢体和消肿等非手术治疗,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须行筋膜切开术;部分患者通过上述非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行筋膜切开术。笔者依据临床体检定性结果和双侧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脉搏波改变等定量指标对OC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提出OCS分级判断标准,旨在针对不同OCS分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为OCS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筋膜间隔综合征 软组织损伤 筋膜切开
  • 作者: 官政燕 刘昱博 王先文 黄清 裴志芳 陈晓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源性卒中多学科联合门诊,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省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心脏超声室,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源性卒中多学科联合门诊,长沙 410008
  • 简介:摘要房间隔囊袋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房间隔解剖变异结构。自2010年首次提出此概念以来,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大量聚焦于其形态及潜在临床意义的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房间隔囊袋可能与心房内血栓形成、隐源性卒中及栓塞风险增加有关。该文结合文献报道,针对房间隔囊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 标签: 卒中 房间隔囊袋 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地震对工程的危害,阐述了减震控制的机理,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及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间隔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适合地震区的新型结构形式,通过有效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中表现良好。

  • 标签: 地震 层间隔震结构 新型结构 震害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ACS是一种以腹内压(1AP)升高为特征并伴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证候群。腹内压力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升高程度基本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因此作为护士只有了解了分级及测量方法,才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 标签: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且以浅源地震为主,为确保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安全性,需要较为成熟的抗震技术。抗震规范将基础隔震编入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新概念层间隔震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技术指导,本文旨在分析层间隔震相对基础隔震的优缺点,为层间隔震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隔震体系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地震效应
  • 简介:摘要采用间隔装药结构实现高台阶块度控制崩塌爆破降低粉矿。使用岩渣和空气两段间隔装药结构弥补了空气单段间隔装药结构在间隔距离长装药量少的情况下爆破大块、根底较多,爆堆松散较差等爆破质量问题。有效的降低爆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 标签: 间隔装药结构 粉矿 爆破质量
  • 简介:摘要房间隔穿刺术是介入心脏病学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电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房间隔穿刺术有了新的认识。解剖方面,卵圆窝电位的发现体现了电学方法对解剖学的重建,有助于将“房间隔识别并穿刺”转化为“卵圆窝识别并穿刺”。器械方面,新近出现的射频针和穿刺导丝可以易化穿刺过程。方法学上,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X线方法相比,前者呈现三维化视角,通过电位标测能够精确定位卵圆窝,提升了穿刺成功率;后者不需配备电解剖标测系统,不需要预先标测,操作较为简洁。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超声方法相比,前者能够标测卵圆窝最中心位置,定位精准,同时也能实时追踪穿刺针尖;后者解剖层次清晰,但只能展现二维界面,由于需要增加超声设备,花费也较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X线指导的房间隔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而超声的辅助定位作用能够提高安全性,但新近出现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是更适用的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房间隔穿刺 三维电解剖标测
  • 简介:间隔震是基础隔震的延伸,它的出现扩大了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只是将隔震层从基础上移,但是隔震机理已发生变化。本文介绍了层间隔震体系的类型和应用范围,探讨了对层间隔震进行参数分析时应采用的力学模型,并对影响层间隔震建筑减震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 标签: 隔震 层间隔震 阻尼比 频率比
  • 简介:从临床经验看,中药与西药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约需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

  • 标签: 中西药 间隔 临床经验 新陈代谢 中药
  • 简介:目的:对小儿房间隔缺损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8月来我院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患儿40例,其中,男患儿14例,女患儿26例。年龄在2~14岁,平均年龄10.5岁。体重9~42kg,平均体重32.5kg。经心电图、X线片、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房间隔缺损,采用介入治疗对小儿房间隔缺损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患儿介入封堵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20~50min,平均40min,术后3~7d出院,出院前对患儿进行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患儿有明显改善。封堵器位置准确安全,无并发症以及残余分流发生。结论:对小儿房间隔缺损及时确诊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心脏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59岁女性患者,发现心脏占位5天。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占位性病变。2019年6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肿瘤切除术。常规病理提示脉管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电话随访半年,恢复良好,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包括心房颤动的肺静脉隔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房间隔穿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直径鞘管的使用越来越多,跨房间隔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可能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房间隔缺损。本文对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意义以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房间隔穿刺 房间隔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相较于传统的爆破技术,空气间隔装药 可以有效提高炸药的利用率,提高爆炸效果,而且更加易于控制,能够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了爆炸作业的安全性,在矿物开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爆破试验十分复杂而且危险性高,目前仍然没有准确的理论体系来指导空气间隔装药爆破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部分问题,最后举出实例进行论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空气间隔装药爆破技术 爆破试验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