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依据颈椎侧位数字摄影(DR)资料,探讨下颌角(MDA)是否可作为颈椎节段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方法选取57例男性和66例女性的颈椎闭口标准侧位(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的DR资料(照射野含下颌骨全部),半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MDA与颈椎节段的对应关系。设定C2/C3水平为0,每上升半个椎体或一个椎间隙,数字减1,反之加1。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上颈椎角(AUCS)与全颈椎角(ACS)及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MDA对应的颈椎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过屈位及中立位MDA对应的颈椎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位时女性MDA对应的颈椎节段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向中立位及过伸位变换过程中,AUCS和ACS逐渐增大,过屈位到中立位的角度变化均小于中立位到过伸位的角度变化。结论中立位时MDA并非恒定对应于C2/C3水平,颈椎屈伸时MDA与颈椎节段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且不局限于1个椎体高度,MDA不能作为颈椎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

  • 标签: 颈椎 下颌骨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测试可调式交锁髓内钉定位杆应用于下肢尸体骨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10具新鲜尸体两侧下肢实验,每具随机标定一侧归入实验组,另一侧归人对照组,行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实验组应用器械厂原配套定位杆,对照组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定位杆。记录两组远端锁钉时间、在C型臂X线下暴露时间、第1次锁钉成功率及最后锁钉成功率四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远端锁钉时间、在C型臂X线下暴露时间、第1次锁钉成功率及最后锁钉的成功率分别为(6.45±0.38)min、0min、60%、100%。对照组远端锁钉时间、在C型臂X线下暴露时间、第1次锁钉成功率及最后锁钉的成功率分别为(11.68±0.74)min、(6.21±0.46)min、60%、100%。实验组锁钉时间与X线下暴露时间明显减少(P〈0.001)。结论此可调式交锁髓内钉定位杆原理简单,易于制作,费用低廉,不会增加临床费用;可以和原有机械定位系统良好兼容,适用广泛;且不用X线辅助即能准确锁钉。故这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交锁髓内钉技术的普及应用。

  • 标签: 治疗 定位杆 骨折内固定 髓内
  • 简介:目的探讨突出物的影像区域定位与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资料,利用腰椎MRI或CT,按照"胡有谷区域定位法"对突出物进行影像区域定位描述,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随访评价了2006年1月~201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15例(229个节段),其中男142例,女73例,随访12~126个月,平均30.2个月。对患者发病时及末次随访时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病例在随访时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根据ODI、JOA、VAS改善率,采用方差检验统计分析,发现横断位分区对预后存在影响;突出物处于横断位3区时,JOA改善率较其余区域低;余因素影响不明显。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在影像区域定位中,横断位分区对预后存在影响。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放射摄影术 统计学
  • 作者: 李建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5期
  • 机构:重庆红岭医院创伤骨科,重庆 400042
  • 简介:思维,即理性认识或者指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则是语言;思考的基本形式是概述、判断和推论等;思考的基本方式则是抽象、概括、描述、分类和综合等。顾名思义,外科临床研究思考方法就是在外科临床实践中所进行的对疾病诊断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育训练的认识步骤和方式。

  • 标签: 外科临床;思维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9~65.3岁,平均37.1岁;腰椎骨折35例,腰椎结核15例。入院后给予骨科常规检查,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经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并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前定位时间为(3.25±1.75)min,平均定位次数为1.26次,准确率为98.7%。术中定位时间为(5.46±1.54)min,定位次数为2.58次,准确率为98.8%。随访期间均定期采集患者的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腰骶椎框架式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小巧精致、方便消毒、放置稳定性好、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等优点,为微创脊柱外科提供了一种体外定位工具,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行研制 腰骶椎手术 定位器 临床应用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和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和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方法行PLIF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常规多模式镇痛组(B组,n=20)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组(C组,n=20),记录3组患者术前6h及术后6、12、24、48、72h及1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3、7d及出院时的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额外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结果术前6h,VAS评分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h,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及1周,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Bromage评分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及出院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麻醉 局部 镇痛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