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书法创作是以人的精神活动为根本属性的。书法作者在创作中浚发于灵台的纯真精神,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根源。因为,书法作品是作者通过,意识、思维、心理状态等精神活动付诸笔墨,将自己的气质、修养、才情、意欲等抽象地体现出来的。这精神活动,又是与书法本体的形质及其可变性与表现力相互作用为归宿的。这二者之

  • 标签: 书法创作 精神活动 书法本体 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 根本属性
  • 简介:本文基于中国思想史上先秦至魏晋神形的发展情况,试图溯源书法神采观念的形成及发展,从而使后贤书者再次把握住神采是书法的灵魂,这一条无上至论。

  • 标签: 书法 灵魂 中国思想史 魏晋 溯源 先秦
  • 简介:(一)从色音类比看色音同感上世纪,西方艺术家从实践中逐步发现色彩与音乐之间有着极其相类的基源,而且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之后,对应地产生着相同的感情波动,这不能不使他们怀疑它们之间是否因为同是艺术的孪生姐妹而存在着如此相类的亲缘关系,或者说,他们通过视觉或听觉这两者不同的感觉器官而作用着同一类情感系统。康定斯基认为:色彩不只以音乐的类比,一个色彩能够唤起对一乐器音色的联想,因视觉里的刺激能带动别的感觉区域的共同波动,而且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

  • 标签: 类比转换 康定斯基 转换规则 专家系统 光蛋白 图象处理
  • 简介:"工业设计"这一概念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即便是在专业院校中许多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以前把凡不同于绘画造型艺术的所有相关学科(如衣、食、住、行所涉及的内容)统统称之为"工艺美术"。这种以个体作坊内的手工业造型为特点的称呼方法与现代

  • 标签: 工业设计师 视觉设计 人体工程学 生活方式 造型艺术 概念
  • 简介:绘画与数学分属于艺术和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而艺术和科学常被人们看成是文化的两个"极点",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结晶,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它们的极致境界两者就会浑然一体,上升为一种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当艺术家站在艺术的领地里,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索人与自然的本质时,他的一只脚已经不

  • 标签: 数学基础 绘画理论 艺术与科学 艺术家 现代艺术 西方绘画
  • 简介:徐渭是中国文艺史上少见的通才,尤其他的书法以狂放倔强面目一扫书坛时风颓习,为书法开辟新境。其成就的取得主要源于其求变尚奇、缘情尚真的书法观。其对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构成要素的运用,不拘泥于古法而有所突破与重造,拓展了书法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徐渭 书法观 构成 创新
  • 简介:魏晋时期是一个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这时是文学、艺术自觉的形成期与成熟期,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崭新的特异的面貌。表现在书法艺术,在汉末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从而成为卓越的典范。至东晋,王羲之等对行草书的拓展与创造,甚至可以说是绝响。笔者在撰写《魏晋书法》时,注意了下面二点:首先,笔者想通过对这时期的书法史的阐述,展示出魏晋书学的大概。当然,当时所处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在本文的阐述之中。诸如魏晋士人的政治气候、社会环境、经济生活、地域因素、风俗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因为这些都是这一时期文艺领域中的重要方面。如果被忽视的话,便会损伤它的真实面貌,也会使这个时期的文艺内容变得贫乏与苍白。其次,笔者如实地阐扬魏晋士人在书法上独具的艺术成就。作为这一特殊时期的人们,其家庭出身、社会阅历、学问修养和艺术情趣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各自在书法创作的面目上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这一时期艺术姿性之丰美、丰富,使我们感到其艺术内容之殷实,艺术激情之充盈,艺术生机之盎然,艺术成就之伟大。这也是魏晋书法能开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无数法门的原因所在。另还需要说明,本文自始至终对魏晋士人的精神、思想与行为、心理进行了礼赞。笔者在撰写时,觉得他们的生活情态如在眼前,亲切可感。本文另还提出了魏晋书学上有异于时人的一些问题。

  • 标签: 魏晋士人 艺术成就 魏晋时期 艺术自觉 意识形态 书法艺术
  • 简介:书法是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一,它既是文化交往的工具,具有实用价值,也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富有欣赏价值。发扬书法这一优良文化传统,普及汉字书法知识,对建设精神文明,增强文化修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升华。从最初的功用来说,书法只是文字形状的加工,不过是不同符号的不同画法。但几千年来,她一直起着艺术语言的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而不断传播。如今,她不但影响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且波及周边国家,甚至远涉重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的喜爱。

  • 标签: 汉字书法 民族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文化 艺术语言 文化交往 实用价值
  • 简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魏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基本含盖了清代书法的整体风貌。康、雍、乾三世已是帖学末流,

  • 标签: 书法 包世臣 《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 碑学 北碑
  • 简介:1853年4月15日周五我去看了库尔贝的画。他的力作《浴女》带来的活力和慰藉使我感到震惊;但是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啊!这样的题材!形式平凡到不会带来任何损害,然而正是这种想法的平凡和无用真正令人生厌,无论平凡还是无用,如果他的想法能清楚点就好了。这两个人在做什么?一个肥胖的中产阶级背对我们,除了草草画了一块布盖住她臀部的下半部几乎是全裸的。她从一片水域中走出,但这水看起来浅得还不够洗脚的。浴女做出的姿势看不出任何意思,而另一个女子,人们可能会猜想是她的仆人,正坐在地上脱鞋脱袜。能看到袜子刚刚被脱掉,其中一只脱了一半。两人之间貌似有种思想的交流,但却无人能读懂。风景在此显现出惊人的活力,然而库尔贝所做的无非是放大了他的一幅素描习作——就摆放在这幅画的附近。唯一可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两个人物是后加进去的,和环境之间缺乏联系。这就提出了一个关于主要物象和附属物象之间的和谐问题,大部分伟大的艺术家都缺乏这点。这并非库尔贝作品中的最大缺陷。

  • 标签: 写实主义 中产阶级 平凡 艺术家 想法 物象
  • 简介:六、硬笔呢?软笔呢?写字也如打仗,心是元帅,手是前敌总指挥,大大小小的笔是用来作战的轻重武器。古人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对于笔的性能评选,应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但是各个书家对于笔的选择,意见也不一致。这是由

  • 标签: 书法杂论
  • 简介:潘伯鹰(1882-1967),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安徽怀宁人。幼习经史,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北美,游学德国,后又留学日本。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潘伯鹰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他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尚汉印。一生著述宏富,在书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书法简论》、《中国的书法》、《朱子读书法》、《观画录》、《观古纪馀》等。潘伯鹰的《书法杂》一文,从执笔、临习、用墨、出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我们在书法的学习和探索,可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书法杂论
  • 简介:处理藏露关系是中国画构图的一项重要技巧.也是富有中国美学意蕴的艺术辩证法。意境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是通过构图中的藏露、取舍、虚实处理实现的。露是绘画作为造型艺术的必然要求.所以藏露关系说到底是一个藏什么‘、如何藏’、如何在藏中露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寻找依据、汲取营养。

  • 标签: 中国画 藏露 虚实 中国哲学 本体论
  • 简介:神韵经清人王士禛总结发扬,成为海内风从的重要文艺理论。高凤翰私淑王士禛,其"妙得象外意""真精在性情"以及"淡处着精神"的主张都与神韵一脉相承,而高凤翰重"真我",强调"童心"与"灵慧",利用心学对神韵后期"无我"观念进行反拨,在继承与发展神韵的基础上,建构起尚意、崇淡、重性、求真的文艺观,并进而影响了他的诗、文、书、画创作。

  • 标签: 高凤翰 神韵论 继承 突破
  • 简介:从黄庭坚的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坚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黄庭坚书法遒逸鼻荡、秀劲飘洒,在其书诗中皆有所表露,

  • 标签: 黄庭坚 论书诗 晋韵 脱俗
  • 简介:书法至王羲之而起一大转变。后世以王羲之为古今第一书家,其实即在同时代,王亦未能独步。王之所以能享此大名者,一由于王为大族贵公子,东晋最重门第,士大夫尤喜标榜,王谢风流,披靡一世。其次则七贤八俊之号,一经品题,顿增声价,王羲之有此凭藉,为其他任何书家所不及。二由于羲之书法,雅俗共赏,而其风流温润,适合士大夫的标准气分。

  • 标签: 论书法 王谢风流 七贤 李世民 八俊 于王
  • 简介:放眼全国书坛主要展览赛事,一大批八〇后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猛精进,无论是经典技法的继承还是对作品形式的把握都传递出时代应有的信息,并逐渐在当下书坛占据重要位置。纵观当下书坛各类展览,作者年轻化、技法精准化、形式多样化是当下书法界的几大特点。

  • 标签: 书法 散论 王军 继承传统 形式多样化 作品形式
  • 简介:吴先生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号茂林居士,晚署迂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家。毕生作育人才,曾任天津南开大学教席、津沽大学文学系主任。1898年生于南京,1982年逝世于天津。一生几经战乱,颠沛流离,然洁身自好,为人所重。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早在三十余岁时,就形成隽永飘逸的个人风貌。中年以后广为涉猎,最终以二王为依归。他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言心写志,一本诸己。不论篆、隶、草、章,不仅融会贯通,而且皆能以自家笔法、自家面目为主。在当代书坛上,能如此自成体系,是不多见的。先生书,也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对任何古人,都从不迷信。仅从这里所辑录的文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前人的批评是十分大胆的;对历代碑帖,也都抱着去粗取精的态度。这些见解,对后学者肯定是能有所启发的。先生生前从不以书家自居,对自己的艺术成果也不甚爱惜。幸赖同门学友相互传抄,尚得保存一二。这里所辑录的,是从百余条书论中选出的,可窥先生有关书法艺术见解之一斑。

  • 标签: 吴玉如书
  • 简介:王澍的篆书取法广,涉及方面多,用力斯、冰最久,亦上逮石鼓,下及漠篆,要皆以斯、冰之法而一以贯之,使元明篆书衰鄙之势得以复振,亦为乾、嘉时期小篆书法的审美趣尚奠定了相应基础。王澍研读《说文》,但临古人篆迹知错而不改。其篆书字形驳雄,结构具有差异性;同字异形,有意求变;取其茂美,顺其笔势,偶有楚饰,小讹六书;任意增减,又成饰造,这是他遭以偏旁拼凑、讹字满纸之诟的主要原因。王澍提出圆、瘦、参差的作篆三要,是要在理论上封宋元以来的篆书之弊以纠正。此三要可作如是解:以圆求劲,以瘦求腴,以参差求整齐;圆与劲、瘦与腴、参差与整齐,乃创作申辩证统一之关系;圆、瘦、参差,主要是篆书创作中的方法问题,因此而求得劲、腴、整齐,则主要是审美趣尚问题。此三要的实际价值,不仅适于小篆。也适于其他类型篆书创作。

  • 标签: 王澍 《说文》 篆书创作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