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表达的精细化等语用动机促动了句式套用和词项代入,这又引发了动词和句式的互动,其结果是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来适应句式意义和句式构造的需要。与事插入、施事删除等规则是动词和句式互动的具体机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下启动这些规则就可以使动词衍生出符合句式要求的论元结构。动词和句式的对应关系是有理据的、但又是不可预测的,动词和句式互动背后的逻辑机制是追求动因解释的归因推理。

  • 标签: 配价论元结构 句式语法 表达精细化 句式套用 词项代人 动词和句式互动
  • 简介:补语的类型很多,含“得”的补语尤为多见。从语义上看.含“得”的补语都是从程度、结果、可能等方面对中心语(述语)加以补充说明。我们在考察含“得”的补语盼语义情况时,发现有些现象很特别。如形容“输得惨”说“输得不亦乐乎”(《文汇报》1988.12.6)。这里.补语的语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即在与中心语(述语)相搭配时,补语已经具有了特殊的语义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情况。

  • 标签: “得” 述补结构 语义内容 语值 异性 《文汇报》
  • 简介:摘要在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缅甸语中,量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而在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中,尚未有统一定论的“量词”这一概念的词类。但是英语中仍然存在着和缅语量词相似的“表量结构”。虽然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在量词上的选择和表达却有着共性和个性。本文将从缅甸语量词和英语“表量结构”的起源、分类和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探求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的使用以及在各自语言中的搭配规律及异同点。

  • 标签: 缅甸语 英语 量词 表量结构 异同点
  • 简介: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 标签: 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观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发出的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呼吁,学界纷纷响应,走出了种种探索的路子。本文亦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视角——从汉语语言信息结构切入来分析汉语语法。文章提出要重新认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本体性质。文章认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本身则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符号系统。而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传递信息”这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决定的。文章简要说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不等于句子的意义本身,并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点解析了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研究的实际效应。文章最后指出,本文仅为引玉之砖,竭诚希望众多学者投身到这一研究中来。

  • 标签: 语言信息结构 句子信息结构 语言的本质功能 语法研究 修辞研究
  • 简介:聊斋俚曲中的"煞(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一般性结果(非死亡义)和表示程度,后者又有表示极甚程度和假设性无限程度两种类型.从总体上说,"煞(杀)"表示一般结果和表示程度都源自相应的补充结构,但其中次类具体的形成方式则或有不同.

  • 标签: 煞(杀)字结构 类型 形成 聊斋俚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毕巧林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典型,其身上体现出一种矛盾的特征。笔者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出发,认为童年的占卜暗示、少年初次恋情的失败及俄罗斯社会语境等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毕巧林独特的心理结构

  • 标签: 毕巧林精神分析逃避机制社会语境
  • 简介: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尝试从内部构成出发提出自动识别"V双+N双"结构类型的规则.

  • 标签: “V双+N双” 结构类型识别
  • 简介:感谢享有盛名的复旦大学的邀请,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感谢祝克懿教授的邀请,感谢黄蓓副教授在这里做翻译,她们的执着与努力使我的上海之行有意义又愉快!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大家的到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结构主义 继承 复旦大学 副教授 感谢
  • 简介:本研究提取238个语法课堂教学片段,借鉴会话分析理论,采用数据挖掘常用的方法和步骤,分析片段中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发现,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的结构主要是毗邻式,包括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武,其中后者居多;师生会话功能类型多样,两种结构都包括多种功能类型。总的来看,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呈现一定的序列模式,体现了语法课堂教学的特点。

  • 标签: 语法教学 师生互动 会话分析 会话结构 会话功能
  • 简介:针对三音节聚合词语的词汇化现状,本文收集到87个例词,总结出它们在结构、语义方面的一些典型特征。文章认为,结构上的“可拆性”容易导致其词形凝固困难;语义上的“累积/并合性”容易导致其语义凝固困难;韵律上的“等重性”也容易导致其朝着自由短语方向发展。这些原因都直接造成了大多数三音节聚合体的词汇化困难。文章最后认为,并列本身又是一种模因,可以源源不断地造出大量新的三音节聚合体。但绝大多数三音节聚合体始终难以突破词汇化瓶颈,真正完成词汇化的很少。

  • 标签: 三音节聚合词语 结构特征 语义特征 词汇化
  • 简介: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境内通行的本地话(以下简称“太白方言”)中的“太没有X”结构可以分为“太没有NP”、“太没有人VP”和“太没有VP”三种类型。其中的“没有”可以被替换为“没”,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被替换为“没有得”。在会话中,NP还可以承前省略。与普通话相比,太白方言“太没有NP”中的NP多指具体的人、物或词语;“太没有VP”中的VP则多指人们具体的行为动作;“太没有NP”和“太没有VP”都不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分别与普通话的“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大致相当,以至于太白方言语料中检索不到“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这样的用例。

  • 标签: 太白方言 副词 没有 太没有X
  • 简介:文章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义增值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有一X没一X”结构进行了讨论。从语法意义来看,该结构主要用于时、空域,表示动作的“断续无序”义或事物的“稀疏无序”义。从句法分布来看,该结构主要位于状位、谓位、定位和补位,而且在每一句法位置,表示“断续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时间性或动态性,表示“稀疏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空间性或静态性。从语义增值来看,该结构在一定语境中衍伸出了“缺量”义、“过量”义和“随意”义。

  • 标签: "有一X没一X" 时空类型 语义增值
  • 简介:“A很多”属于某些位于南方地区的汉语方言的句法结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逐渐进入了普通话。据考察,7年来15家报纸上这一结构逐年增加。文章对今后这一结构在共同语中的发展进行了预测。“A很多”出现在普通话中并迅速增加有其存在的语义基础,调查支持此分析。“A很多”丰富了共同语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形式,是一种应该欢迎的句法结构

  • 标签: A很多 历时考察 新结构扩散 语义基础
  • 简介:文章通过讨论分析“来”从趋向动词到焦点标记词的语法化历程,确认其内因是动词结构“VP1+(NP1)+来+VP2+(NP2)”提供的句法格式以及“来”在该结构中表空间位移义的语义消退;在与“是”语法化为焦点标记的过程比较后,认为句子焦点的位置和焦点结构的变化是促成焦点标记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来”语法化焦点结构 焦点标记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