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他的名字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场域中焕发褶榴之光。

  • 标签: 严复 教育哲学 传统与现代 博弈
  • 简介:技术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埃吕尔认为技术可以作为效率手段、人工环境或技术系统,而技术进步则是从传统社会到技术社会,再到技术系统,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进步到整体进步的转变。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技术的不可逆性和普遍性对教育影响的必然,以及教育中的“效率”追求,技术化了的人,人的主动性的丧失等对教育影响的实然,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应然性来看,教育要回到人,回到过程,回到生活,回到终身学习,回到教育的本真。

  • 标签: 埃吕尔 技术自主论 技术环境论 技术系统论 人的技术化 教育的本真
  • 简介: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 标签: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教育思想
  • 简介:〔摘要〕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诗词独树一帜,读来朗朗上口,思之则寓义隽永,不少诗作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在欣赏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亦能启迪人的智慧。巧妙地选取一些古体诗作,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中学哲学教学大有裨益。

  • 标签: 〔〕高中政治古诗词哲学教
  • 简介:汉娜.阿伦特认为人的诞生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是生命孕育出来的,"新来者"为世界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信心和希望,这种教育指向世界和世界中的人。教育者对儿童的成长和世界的持存具有重大责任,这一责任是以权威的形式体现的。作为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的中介地带,教育必须是保守的。阿伦特的保守教育观在于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引导新来者进入她所说的世界之中,获得更新世界的能力,并在世界所提供的公共空间中实现人之卓越。

  • 标签: 诞生性 世界 权威 保守教育观
  • 简介:受劳动分工中的性别角色定位、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气质期待、性别平等政策落实不到位、性别意识的错误的主观认同和大众话语中的性别歧视等历史、社会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教育中普遍存在隐性的性别意识偏向,如教材体系所体现的男性中心价值体系,教师性别观念中的思维定势,学科中的性别霸权,学校性别教育的缺失等。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从“第二性”的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偏向,旨在重新理解性别意识的三个层面,即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和协调意识。

  • 标签: 教育 性别意识偏向 哲学反思 第二性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 标签: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 简介:近年来,大学教师分级制度在各个高校全面铺开。但在实施中,各大学教师分级制中的公正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公正、规则的公正和实施中的公正三个方面。应从大学的组织特性和教师的工作特点出发,通过市场竞争和在教师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来确定大学教师分级制的目标。在制定大学教师分级制的规则时,应遵循才能匹配和差异公正原则。在大学教师分级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在实施前保证起点公正、在实施过程中保证程序公正、在实施后注意采取适当的补偿原则。

  • 标签: 大学 教师分级制 公正性 政治哲学
  • 简介:《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 标签: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 简介:由王雁、肖非教授主持的《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2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是当年教育学科中唯一入选的成果。

  • 标签: 科学成果 教师培养 教育学 文库 社会 哲学
  • 作者: 陈军胜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5-15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
  • 机构:摘要:高等学校是知识、人才、技术的集散中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已由传统的教学型向应用型、研究型的方向拓展,地方高校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另辟蹊径——科技服务地方,对于地方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科研立足地方,积极探索哲学社会学科学科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为社会服务功能,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
  • 简介:尼采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思想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意蕴。从"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到"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再到"作为教育家的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教育思想在不断攀升。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用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教导人类实现自我解救与生命力量的丰盈;作为教育家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用诚实、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教导人们要"成为自我",而查拉图斯特拉以生命的"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智慧,培育超越于现实人类、具有超强意志力和价值创造力的"超人"。

  • 标签: 尼采 教育家 艺术家 叔本华 查拉图斯特拉
  • 简介:文章缘于当前的"文化热"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原理进行文化问题的延伸研究,提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和根源,并提出中国文化建设应该追求的目标是"优秀文化"。

  • 标签: 文化 文化发展 问题 根源
  • 简介: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人生来便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和创造性的推动。

  • 标签: 哲学人类学 人的本质 人的教育
  • 简介:2012年5月7口上午,《北京教育史》在北京酋发。《北京教育史》是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子课题——“北京教育史研究”的终端成粜、在总澡题的组织指导和北京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承担该子澡题研究任务.按照总课题组制定的研究方案和编写原则、体例要求.组织有关各方研究人员分工撰写。全书共十章50余万字,260余幅图片.系统总结、梳理了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教育发展史,阐述了北京乃至中国教育从萌芽逐步走到封建社会教育顶峰.再向近现代教育转变的曲折过程,包含着中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 标签: 北京市教委 教育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 重点课题 科学规划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