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瑶族宗教深受汉族道教影响,严重道教化,这种观点肇始于江应樑,获得国内外与不同时期广泛呼应,成为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主流观点,其后胡起望将瑶族宗教提升到与藏传佛教并列高度,称为“瑶传道教”,徐祖祥等人沿用此概念并作了系统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形似,而实质上并非道教,这一观点得到赵家旺等人赞同,并进一步论述瑶族宗教与道教是在相同源头下两种不同性质宗教。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化关系,以张有隽、张泽洪等人为代表。对此问题探讨目前在资料搜集整理、学术讨论与争鸣、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性宏观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介入对瑶族宗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缺憾。

  • 标签: 瑶族 宗教 道教
  • 简介:自古以来,西藏地区就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居住多民族地区。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仍然生活着以藏族为主体汉、回等38个民族,维护和处理好西藏各民族之间关系,尤其是藏族与汉族关系,对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上西藏民族关系据考古发现表明,西藏地区不仅是藏族先民家园,而且是古代人类发源地之一。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人类头骨。

  • 标签: 中央政府 吐蕃王朝 民族出版社
  • 简介:五位百法是大乘瑜伽宗法门,其理论完备,体系精当,然研习者却少。今将此体系中五位与百法之关系加以略释,以求教于方家。一法门缘起佛陀教弟子观察诸法,分析诸法,不于境界笼统模糊而起僻执,或执无为有,或执有为无,如说有天神主宰创生人物、执有常住实我、往来...

  • 标签: 无为法 宇宙人生 宇宙本体 五蕴 善法 瑜伽
  • 简介:萨满教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原始宗教,在萨满教研究中,“萨满”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在分清对于萨满狭义和广义不同定义之基础上,阐释了萨满宗教特征,提出中国南方汉族地区也存在着萨满和萨满教。文章进一步认为萨满教应该归属民俗宗教范畴,同时不应该与巫术混为一谈。

  • 标签: 萨满 民俗宗教 巫术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复杂互动之中,佛教一方面要捍卫自己核心理论和基本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生存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三教关系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三位非常有代表性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佛教历史为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本迹史观立场对三教关系所作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三教关系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台湾佛教史上早期寺庙创建主要模式如:福建僧人重兴后又由福建僧人驻锡寺庙、福建名士创建后延请福建僧人主持寺庙、福建僧人驻锡寺庙、福建名士始建诵经处及福建僧人游化寺庙、福建僧人任开山住持寺庙、福建僧人和移民创建寺庙,台湾佛教史上早期寺庙创建与福建僧人介入和努力分不开,正是这种因地缘形成天然联系,使闽台佛教始终保持着不可分割法乳关系

  • 标签: 福建僧人创建 台湾寺庙
  • 简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行为规范总和。戒律是宗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在历史上,道教戒律包含有科、戒、律、清规等多种形式,对信教人士思想信仰、日常宫观生活、斋醮科仪、修炼养生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尽规定,是信教人士必须遵守行为规范。道教戒律不但对于信教人士具有重要规约作用,其融摄一些世俗伦理道德对普通群众生活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道教戒律 国家法律 行为规范 国家强制力 思想信仰 斋醮科仪
  • 简介: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声称,其理论是在批判其它一些伦理理论基础上形成。这些伦理理论既有一般哲学伦理学,也有基督教伦理神学。前者主要包括情感主义、规约主义、直觉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结果主义和功利主义,后者则有神命令理论、神感论、经院主义自然法理论和古典伦理神学。新自然法学派对这些伦理理论考察和批判并不完全是消极,也有其积极方面,即可以通过对这些伦理理论讨论,发掘出这些理论中一些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更为恰当道德理论。

  • 标签: 新自然法学派 哲学伦理学 伦理神学
  • 简介:关于葛洪生平经历,钱穆《葛洪年谱》已有所考证。(1)但受体式及研究视角限制,他对影响到葛洪思想某些史事考之不详或失考。笔者试图在钱氏基础上进行再考证,以求了解葛洪思想和发展状况。葛洪一生历西晋、东晋二朝,凡八代。从思想变化发展看,他生平可分为五个阶段:

  • 标签: 生平经历 五个阶段 考证 年谱 史事 西晋
  • 简介: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众生而开讲。佛教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艺术,而是佛理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目的。“梵呗”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仅把它当作音乐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很肤浅,而且也无法得到真实利益。

  • 标签: 修行 梵呗 佛教 艺术形象 学科体系 音乐艺术
  • 简介: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Niebuhr,1892—1971)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奠基人。本文着眼于尼布尔思想中三个重要概念——人自由、罪与爱——分析,并简略地阐述它们之间关系。自由是人本质属性,罪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确定了罪不可避免性。同时,人自由又展现出爱可能性。在尼布尔思想中,人自由、罪与爱三者彼此纠缠,处于巨大张力之中。

  • 标签: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自由 罪爱
  • 简介:葛洪虽然生活在玄学盛行两晋之交,但他所处地域及家学、师承都倾向于汉代儒学。受此影响,葛洪学问也具有明显汉学倾向。正因为这样,葛洪与玄学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玄谈所引起任诞世风提出严厉批判,对老庄之学不合世务屡有非议。但与此同时,他也崇尚以人物品评为主汉末清议;在构建神仙道教理论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玄学关于本末、有无、养生等问题理论精华。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以葛洪为代表魏晋神仙道教思想与汉末儒学、魏晋玄学关系,有十分重要意义。

  • 标签: 葛洪 汉末儒学 魏晋玄学
  • 简介: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他始创墨家学派和儒家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可见当时其影响之深远.为了阐明自己思想,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对"天志"、"明鬼"、"非命"这三个观点从天人关系角度分析墨子宗教思想还很少,而且在他们分析中还认为"非命"与"天志"观点相对立,从而得出墨子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结论.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还有值得探讨地方,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见解.

  • 标签: 墨子 宗教思想 鬼神思想 人类
  • 简介:我国是政教分离国家,"法"就是国家法律、法规,是保护公民和组织权益、规范人们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宗教制度和规范,是约束教徒和本宗教组织行为指导。正确认识国法与教规关系,有利于国家保护正常宗教活动,有利于宗教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 标签: 国家保护 法律许可 政教分离 普遍约束力 国家力量 行为指导
  • 简介:藏传佛教是藏族主要信仰,其内部宗派林立。蒙元时期,出于对藏传佛教政治需要。诸王与各派之间建立了供养关系,其关系建立与实质对蒙元帝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最终导致了蒙元帝国宗教政策变化。

  • 标签: 藏传佛教 蒙古诸王
  • 简介:《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被誉为富有特色"申命派史书"。这几卷书全面反映了《申命记》基本观点,是从特定宗教目的出发,通过书中各种成分选择和编排强调"以色列人信奉他们神,遵守其诫命时他们就繁盛,追随

  • 标签: 王权 以色列民族 神权 以色列人 史书 宗教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宗教关系和谐”既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和谐基础和前提条件之一,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 标签: 宗教关系 社会和谐 宗教院校 胡锦涛总书记 政党关系 民族关系
  • 简介: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缘故,当前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 标签: 佛教 参学 关系
  • 简介:符是道教最重要法术之一。它往往与咒术并列,成为道教弘法济世主要手段。在道教浩瀚文献中,或各种各样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符存在。可以说,无符无咒不成道,符是道教最鲜明一种标志。本文依据道教门内所言,分符为八大类,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夏书、戎夷书。又依其用途,分符为三大类,即天象符、地理符、人体符。望求正于学人,以推动此领域研究

  • 标签: 中国文字 道教 《古今图书集成》 《云笈七签》 五岳真形图 灵宝
  • 简介:内容提要: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思想是马祖禅法中两个重要命题,本论文依据禅语经典,在前辈先贤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存在几种关系,而其中特剐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禅境四种层次关系。并以此四种关系来分析一些禅宗公案,为解读禅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入处 出处 用处